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杨氏家庙。杨小蔚 摄 榕城古邑,溪水流淌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依水而建的一座座古建筑传承着无数先贤创造出的灿烂古文明,记载着岁月斑斓的痕迹,成为揭阳钩沉的“活化石”。保护与抢修这批古建筑是当代人的职责。 沿着榕城南环城路的南滘桥走,在滘墘街的大东桥旁边有一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古建筑,就是杨氏家庙。接近桥边的铁门紧锁着,锁匙放在桥边水果摊的一位大叔处。幸亏熟人带路,大叔推开铁门让我们进去。一眼望去,杨氏家庙就藏在这里。走近一观,历经100多年的家庙残破不堪,摇摇欲倒的家庙杂草丛生,一派令人生悲的图景让人想念起昔日家庙辉煌的景象。 杨氏家庙系其祖先杨家辉发动揭阳县内各地宗亲集资,兴建于清光绪乙巳年(1905),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杨氏家庙坐西向东,是潮汕地区的四点金建筑风格。上厅上房与下厅下房中间以天井隔开,天井左右两侧有廊屋与上下厅房相连,平面布局是二进一天井。 杨氏家庙面对流水潺潺的南滘,以一面照壁辉映家庙大门。照壁上原有麒麟浮雕,寓意吉祥如意,而今只剩一面灰尘覆盖的断墙。家庙正门门楣石刻匾额上书“杨氏家庙”四字,刚劲有力;匾额中间悬挂有五蝠石雕,因“蝠”与“福”同音,五蝠代表五种天赐之福:长寿、富裕、幸福、美德、健康;门楼两边有六幅石雕的诗句,字迹清晰,是杨家清末名人杨俊英的手书。听族人介绍,杨俊英在民国初曾任海口县长,赴任时因病未能到达。能将手书立于家庙两边,杨俊英应该是参与杨家辉筹建家庙的人物。据有关资料介绍,家庙原设有两对形态威武的石狮,一对石狮卧立于正门两侧,一对石狮威立于小广场两侧,而今已不复存在。一个家庙有两对石狮,足见清末的杨氏家庙是何等威武气势。 踏进家庙内,门楼内石刻匾额上书“关西遗泽”四字,应该是取《后汉书。杨震传》:“ 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於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 关西孔子‘杨伯起 .“后以”关西孔子“借指大儒。”关西遗泽“ 古劲苍遒,是杨氏族人建庙的初心,继承先人儒学之风,发扬光大。家庙主体建筑采用木架结构,据昔日资料记载,家庙由数百根木柱支撑起气势宏伟的屋顶,其整体结构布局严谨,住宅平面紧凑,厅堂轩昂,庭院宽敞幽雅,天井布局灵活。其内外建筑构件巧妙地采用了石雕、砖雕、木雕、陶塑、灰塑等工艺装饰,图案题材广泛,造型生动逼真。建筑物雕工精细,层次分明,人物神态各异,形象生动,花鸟虫鱼栩栩如生。如今大厅脊檩和檩条几乎倒下,杨氏族人用一根木柱撑着,檩条前沿的木雕残缺不全。房檐的木雕有一块被人盗走。清代的花岗岩石板长满杂草,满目凄凉。能保存清代原有石雕、砖雕、木雕等构件,在揭阳乃至华南地区都特别珍贵的。 这座精致独特的杨氏家庙年久失修,遭到不同程度的风化和损坏,但其结构完整,雕刻精美,风采犹存,有必要进行一定的修缮和保护。目前,杨氏后人明确表明没有能力修缮,倘若地方政府能有资金给予修缮最好,或者由街道牵头成立修缮小组,发动群众集资,群策群力,集腋成裘把杨氏家庙修缮如旧,让江南这座古建筑重现灿烂之光。 (编辑:陈悦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