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狮尾山下凝固的“战歌”
多方合力,历时不到半年,地都狮尾山抗日烈士公墓修缮一新
发布时间: 2024-04-08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蔡烨华 黄志昂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清明时节,国歌激昂的旋律一次次在狮尾山下响起,狮尾山抗日烈士公墓迎来祭奠高峰。一批又一批的人们,来到这里敬献鲜花、默哀鞠躬,深切缅怀80多年前,为抵御日寇侵略、保家卫国而长眠于此的700多位将士,表达无限的哀思和由衷的敬仰。


  这处战后由地方善堂修建的公墓,此前因年久失修,几成废墟,如今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热心参与下,得到全面修缮,面貌焕然一新。青山抱拥、松柏环绕、翠竹婆娑的烈士公墓干净整洁、庄严肃穆,如同凝固的“战歌”,记录着潮汕历史上不可磨灭的抗战记忆,诉说着峥嵘岁月里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图①:各地志愿者前往烈士公墓祭奠先烈。


  图②:杨振通抚摸着父亲杨一鸣的名字。


  图③:修缮一新的狮尾山烈士公墓庄严肃穆、整洁大气。杨小琪 摄


  浴血奋战谱写的壮丽篇章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大举侵华。汕头、潮州相继失守后,1939年6月21日,日寇开始进攻揭阳,不断派出飞机对揭阳境内的村庄进行狂轰滥炸,首当其冲的便是与汕头接壤的地都邹堂各村落。自此,揭阳地都成为潮汕地区抵抗敌军侵略的最前线。


  1939年7月,广东保安二团二营受命设防于桑浦山、地都邹堂一带,坚守的半年间多次打退日军的进范,并在当年11月下旬调往梅县一带;1939年冬末,潮安日伪军又发动对炮台、地都的进攻。时任揭阳县县长的林先立带领县集训队魏达生、中共地下党员郭克明、魏麟基等自卫中队、政卫中队200多人到炮台、地贵、地富等乡村阻击。还与驻防潮阳、揭阳榕江口的部队密切配合,于12月16日给进攻潮阳西胪、凤山、揭阳地都之钱岗、邹堂的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1940年夏,闽粤边区总部所属预备第六师十六、十七、十八团到地都设防,鏖战历久,一次又一次粉碎日军的大举进攻,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比如狮尾山保卫战阵亡200人、邹堂阻击战死伤将士300人。其中,1941年11月,时任十八团一营营长杨一鸣,在地都乌美冬瓜山与日寇激战时,不幸中弹,牺牲之前仍不忘让部下将身上的军事地图撕毁,以防作战图落入敌手。


  1942年春,独二十旅前来接防地都邹堂,与日伪军多次于这一带发生激战,至1943年8月国军186师增援邹堂,协同独二十旅抗日,然因叛徒陈光辉出卖,致守军在狮尾山一带战败。1943年9月,日军黑木中队占领塔岗、青屿、后田、南陇诸乡村,强迫各村成立自治会,在南陇村建军部。至此,中国守军在地都邹堂、榕江、桑浦山一带的抗日阵线全部瓦解。


  在长达4年多时间里,驻防部队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与地都人民同仇敌忾、一致御侮,誓死保卫家园,以青春热血和宝贵生命,在前线顽强阻击,迟滞日寇进攻揭阳,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写下了潮汕抗战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


  凝聚多方力量的义举善行


  据了解,当年地都人民箪食壶浆慰问将士,肩负背荷抢救伤员,又在狮尾山南坡、冬瓜山下仙爷宫后等处安葬抗日烈士。 1946年冬,由钱岗普庆善堂同善社主事林成记、义工林如宜等人在狮尾山下修葺了一座“抗日阵亡将士公墓”,里面埋葬着自1939年下半年至1943年7月在地都邹堂一带抗战阵亡的近700名将士。


  1987 年,公墓年久失修,时任钱岗普庆善堂主事后为关埠石井岩梅峰古寺主持释光德(俗名林银坤)赓续父志,率众重修,并为烈士树碑纪念。但此后斗转星移,公墓失修,荆棘满布、野草丛生,几成废墟。直至2014年初,揭阳文史学者郑智勇在荒草灌木丛中重新发现这处墓址,所在地枫美村随即组织人员伐木割草,这处湮没于历史烟尘中的烈士公墓终于重见天日。同年,潮汕关爱抗战老兵志愿队组织清明祭扫。


  在随后的10年间,文史学者、民间志愿者、各界热心人士不断地奔走呼吁,通过搜集史料、宣传烈士事迹、关爱抗战老兵、组织清明祭扫活动等方式,让桑浦山抗战史实及狮尾山烈士公墓现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知晓,随后媒体介入报道、政协委员提案、文史学者建议、公益组织发动募捐、群众自发组织祭祀……保护和修缮狮尾山烈士公墓的呼声日益高涨。种种义举和善行,日益引起上级党政的重视,揭阳市史志办公室、揭阳市档案馆对相关抗日史实进行了调查确认。在地都镇党政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以此前募集到的腾讯公益基金款项为启动资金,地都热心企业捐水泥献石材,热心人士积极捐款出力,烈士公墓修缮工程于2023年10月启动,2024年1月完成。


  地都福利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历史已经过去了80多年,但地都人民永远记得这段历史,对牺牲在此的抗日英烈也永远怀念。当年驻军部队与村民同仇敌忾、鱼水情深,驻军部队住过的祠堂、公厅至今仍有后来人缅怀,村民们许多从小就听过祖辈父辈讲过当年日寇侵略的血泪史。因此,当筹备修缮公墓时,当地的企业和群众都积极响应,踊跃捐款捐物。建筑方、施工方也尽心尽力,不敢懈怠。短短的几个月间,烈士公墓得以顺利全面修缮,并得到优化提升,面貌焕然一新。


  修缮烈士公墓,既是对先烈们的尊重和敬仰,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更是对激荡于天地间的英雄气的继承和发扬。地都福利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修缮后的公墓,更加庄严肃穆、整洁大气,既告慰为国捐躯的英雄,也提供了一个供后人凭吊、缅怀的平台,相信这处公墓将成为广大干群和青年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


  传承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3月31日上午,今年83岁的杨振通抚摸着石碑上父亲杨一鸣的名字,不禁眼眶发红……这次重修公墓,特意为杨一鸣立了灵位,让这位牺牲后归葬家乡云路北洋的英烈,以另一种方式重回他生前战斗牺牲的地方,陪伴长眠于此的战友们,也让更多的人记住他的英雄事迹。


  “我父亲的名声实在是太好,在村里有口皆碑,无论走到哪里,认识他的人都赞不绝口。”杨振通是杨一鸣的遗腹子,与父亲未曾谋面,但他从别人口中了解到,父亲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充满了自豪和骄傲。


  杨一鸣生于1906年,自幼丧父,随母过番,长大后回汕头读书,1927年9月毕业于国民革命军干训班。当年奉命驻守在桑浦山前沿,作战英勇,他号召部属“誓死守住领土,不能让鬼子得逞,为潮汕父老兄弟而战”,率兵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杨一鸣牺牲时,年仅35岁。其时,师长吴德泽专门派部下与北洋乡乡绅一同护柩回北洋村设灵祭奠。吴师长亲献挽联,左上角书“抗日英雄杨一鸣营长千古”中间大字是“一心灭倭寇,鸣声震山河”,落款“陆军预备第六师全体官兵敬挽”。2014年,杨一鸣的墓碑,由家属捐献给潮汕抗战纪念馆作为永久纪念。


  “这么多年过去了,人民没有忘记我的爸爸!爸爸的勤务兵陈来合伯(2023年去世)生前曾带着志愿者们重走我爸战斗过的地方,每到一处,认识他的人都对他赞不绝口。这是他留给我们子孙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杨振通告诉记者,看到父亲的灵位在修缮一新的烈士公墓树起,他感到非常激动和欣慰。他希望子孙后辈永远不要忘记那些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和家园的安宁而奋起反抗、不怕牺牲、英勇拼搏的革命先烈们。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让我们记住英烈们为国家为民族所做的牺牲和贡献,珍惜和平幸福的生活,传承他们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汲取他们勇敢坚毅、自强不息的力量,不畏艰险,不负岁月,迎难而上,奋勇前行!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