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榕东街道:从千年农庄到“市道”街区
发布时间: 2024-04-09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记者 蔡逸龙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173)


榕东街道位置图。阿 龙 制图

榕东街道鸟瞰。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 郑楚藩 摄

清乾隆《揭阳县志》渔湖都图上今榕东地域村落。阿 龙 截图

临江南路榕东段。

进贤门大道榕东段。

榕东街道机关办公大院。

记者采访榕东街道党工委书记郑楚东(左)。林泽楠 摄


  从进贤门大道与揭阳大道交叉路口东行515米,到达榕东路路口,路西北侧就是榕城区榕东街道机关办公大院。榕东街道是1993年7月设立的镇级行政区。


  2024年初春,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走进榕东,这是我们继中山、榕华、溪南、凤美、京冈和渔湖之后采访的第7个街道。榕东街道位于榕城区中部偏西地区,东与溪南街道接壤,东南与渔湖街道相连,南与仙桥街道隔南河相望,西与新兴、榕华街道相交,西北与东升街道隔北河相依,北与揭东区曲溪街道以北河航道为界,辖域面积11.6平方千米,人口3.91万人。


  近城农庄,宜渔宜农


  今天的榕东街道辖域,溯至北宋时期,为海阳县渔湖都辖域,其时,有许厝洋、廖蔡洋等小村庄分布于北河、南河之间,宜渔宜农宜居。因当地河汊交错,群众称小溪流为洋,地名由是也多带洋字。


  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8),原籍福建路兴化军莆田涵头村(今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的潮州通判陈泰初在退休后看中渔湖都北河南岸许厝洋附近的一块风水宝地,遂于此落籍创村。陈氏将落居地命名为古家洋(今旧寨村)。陈氏后代外迁创今西洋陈、南厝、东南等村,并繁衍到潮汕各地。


  南宋绍兴八年(1138),朝廷复置揭阳县,两年后,县署定于玉窖村(今西马、中山街道相邻一带),从县城北门一带通往潮州的官道就经过了古家洋南侧不远的地方。


  南宋嘉定八年(1215),同样原籍为福建路兴化军莆田县魏塘乡涵头村的另一位潮州通判魏廷璧,相中了官道南侧廖蔡洋附近的一块地,于此买地落居,命名为魏厝洋(今东乡村西洋埔)。魏氏此后历经磨难,逐渐壮大,繁衍于周围带,形成今天的梅兜、祠堂、凤林、东乡、后畔等村庄。


  南宋末年,福建路漳浦南诏乌石乡人林良金任潮州通判,其子林德元则任揭阳县主簿。宋元朝代更迭后,林氏父子选择在揭阳县渔湖都珠兰埔(今厚宅村)落居。这支林氏此后也枝繁叶茂,繁衍至平沟村,形成今彭林村,另一支则远迁至南澳。


  宋末元初,在战乱中,福建路莆田县溪南白门楼人黄彭溪携眷一路南来,迁居于平沟村,形成今彭沟黄村。同一时期,海阳县凤塘(今属潮州市潮安区)淇园人郑万一,也迁来平沟村聚居,形成今彭沟郑村。


  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福建省莆田县水吼乡人林西阳迁居到渔湖都西洋村创业肇基,不久,一支彭沟林同姓族亲迁来聚居,两支林姓遂形成今西林村。


  明代,蓝田都下坝村(今属揭东区新亨镇)人钟惠兰迁居渔湖都创业定居,遂形成今钟厝洋村。


  清乾隆《揭阳县志》编制渔湖都村表、图,在今榕东街道辖域,共有9村列于表、图(下文前为表名,括注则为图上名)中:梅子兜(梅兜村)、钟厝梅(洋)、平沟(村)、许厝洋、廖蔡(厝)洋、卢头(村)、后(西)洋(村)、后宅、凤林(村),并有打铁铺、咸草洋地名。


  代代贤士,爱乡爱民


  榕东这片沃土,就如不同时期的3位潮州通判陈泰初、魏廷璧、林良金他们睿智眼光相中的一样,真的是宜居和培养子孙后代的风水宝地,在近千年的光阴里,培养了一代代有为志士贤达,为家乡为人民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清代,从彭沟郑村走出的青年郑李嘉,到南澳海防前线当了一名伙头军(即炊事员),随后,从标兵卒岗位上做起,在打击海盗、守卫疆土上摸爬滚打,一步步累积军功,当上了南澳镇(古代军事机构)补外委把总、南澳镇标左哨二司把总、南澳镇标右营右哨千总,因骁勇善战,屡建军功,乾隆皇帝对其加以封赏,赞其堪为“武将”,后再提拔为澎湖水师协标左营游击兼管中军事、代理协镇、代理澎湖水师副将(从二品),成为镇守澎湖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他在守卫我国神圣领土台湾上作出贡献,并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嘉许和褒奖。


  清代,梅兜人魏福罗在揭阳经营“森峰启记”批馆,后来发展为“魏启峰批局”,专门服务侨批工作。在长达百年的历史上,魏氏一家六代人对侨批事业的坚持经营以及对侨户的贴心服务,成就了魏启峰批局的百年基业。抗日战争时期新汇路的拓展和侨批的准确送达,让魏启峰批局誉满南洋和潮汕地区。不仅如此,魏启峰批局还有强烈的家国情怀,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该批局认捐了一辆坦克的资金支援抗美援朝。1953年,魏福罗后代魏基坚代表侨批工会赴省城出席国家侨委召开的华侨福利会议。今天的梅兜村四维里、启峰路、启峰北路等地名,都成为当地爱乡爱民、敬业爱岗的见证。


  民国时期,梅兜人魏炳宪(1892~1963)在汕头当执业医生。抗日战争时期,汕头沦陷,他返回揭阳,在家乡继续执业医务,治病救人。在揭阳霍乱流行时,他依照张仲景治疗霍乱患者的方式,对患者的病征以“阴盛阳亡”“阴竭阳亡”等进行区分辨治,对症下药,成功救活了不少患者。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投身于治病救人工作,同时,在县中医院兼任教学、带徒,主讲《内经》《伤寒》《金匮》等课,悉心栽培学徒,所授学徒分布潮汕各县,多为医疗骨干。


  此外,民国时期钟厝洋的钟角(1890~1949),是揭阳知名潮剧乐师、演员,工老生行,曾作为潮剧四大班之一的老怡梨春戏班的台柱活跃在舞台上,他独树一格的唱声更让许多潮剧迷为之倾倒。


  榕东一代代贤士,书写了这片土地璀璨多彩的人文历史。


  官道悠悠,“市道”“飞架”


  宋代至民国时期,整个榕东地域全为县城东部近郊农庄,仅有南北两条官道通往县城,各个乡村之间,仅有窄小的村道联通。始建于公元999年的吉贝浦桥,便是官道上的一座宋式形制石墩桥,这也证明了官道已有千年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渔湖发动群众扩大各村主要道路,并铺上碎石灰沙。此后,陆续加宽乡村道路。1958年冬,在挖筑引榕干渠的同时,铺筑了榕城东门至京冈的公路,使渔湖有了第一条公路,命名为榕京公路。1982年和1984年,渔湖镇先后两次将渔湖桥至燎原村的机耕路扩建为宽度为8米的公路,渔湖境内有了第二条公路,命名为渔湖中路,1991年再次改建为水泥公路。这两条公路,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榕东地区连结揭阳市区的主要交通道路。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揭阳市、县级榕城区,揭阳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不久,一张揭阳市规划图展现在市民面前,这张规划图绘就了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城市干道,其中的12号街穿过整个榕东腹地。


  2002年4月22日,全长585米的梅东大桥建成。同年,揭阳市人民政府命名了一批城市道路,将12号街命名为莲花大道,规划建设的跨南河大桥,也被命名为莲花特大桥。


  2013年6月28日,揭(阳)惠(来)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莲花大道向南延伸至揭惠高速公路出入口,与这条高速公路一起,成为贯穿整个揭阳市南北的一条新的交通大动脉。市里综合了各种发展因素之后,决定扩建这条交通大动脉,并将其重新命名为揭阳大道,规划中的莲花特大桥也相应更名为揭阳大桥。


  2022年6月,粤东城际铁路揭阳南站在揭阳大道中段梅东大桥南端至天福东路路段的东侧地段开工兴建,榕东街道成为城轨经过的重要区域,城市交通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从宋代走来,官道穿境而过,榕东区域“躺”在官道上,享受着通县及州的便利,但那依然是“香凝田野稻千畴”的千年风光。来到新时代,“市道”“飞架”南北两河,更有城轨的列车不日将奔驰而来,榕东已然成为城市交通大动脉的一个重要片区。


  千年农庄,设为街道


  1000多年来,榕东地域作为渔湖都辖下的农庄,历北宋到清代,基本保持着宜农宜渔的农村状态。北宋时期,是远离海阳县城的边远农村。南宋复置揭阳县后,是揭阳县城近郊农庄。


  民国八年(1919),渔湖都划为7段(都下机构,大致与乡相似),榕东地域建为渔梅段。


  民国十五年(1926),全县8都改建为5区,县城城厢与渔湖都、官溪都(今仙桥、梅云街道)合并改置为第一区,渔湖都自此不再存在。


  民国二十一年(1932),全县5区调整为7区,原来的渔湖都辖域和官溪都辖域合置为第七区。榕东地域建为第一区渔梅乡,下辖13甲(乡下建制,相当于今行政村)。


  民国二十七年(1938),全县7区又调整为5区,原渔湖都辖域重新划为第一区。榕东地域属第一区渔西乡。


  新中国成立后,揭阳全县设置为16个区和6个区级市,渔湖设为区。1949年12月15日,渔湖区人民政府建立,区址定于江夏村(今渔江村)。1951年改称为第十六区,1952年恢复为渔湖区,政权改称区公所。榕东地域为其所属。


  1954年春,为适应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将区公所驻地搬至梅兜村。县辖基层一级政权组织首次设于榕东地域内。


  1957年1月,全县撤区并乡,渔湖区改置为渔江和梅联两个大乡。同年9月4日,渔江大乡与梅联大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公社驻地设于梅兜村。当年12月,红旗人民公社改名渔湖人民公社。1961年2月渔湖公社再度一分为二,析为渔江和梅联两个公社。梅联公社驻梅兜村。1963年2月,两个公社再度合并为渔湖公社,公社驻地设于梅兜园林亭,当年冬,迁至江夏村办公。


  1984年1月,全县将公社改置为区,渔湖公社改置为渔湖区。1987年,全县撤区建镇,渔湖区改置为渔湖镇。榕东地域属渔湖镇。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揭阳市和县级榕城区,榕东地域属榕城区渔湖镇。


  1993年7月21日,市政府将揭阳试验区渔湖镇西部的陆联、燎原两村析出,合置为一个新街道,隶属榕城区。其时,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为准县级建制,在榕城区管辖的地域中,这个新街道位于最东部,因此命名为榕东街道。新街道的设立,标志着揭阳市区的城市化,已经延伸到榕东这片土地。当月,榕东街道党政机构在梅兜村公所挂牌办公。榕东街道办事处将原来陆联、燎原两村撤销,改置为梅兜、凤港、凤林等11个行政村。


  1994年5月9日,市政府批准将彭南村从渔湖镇析出,划归榕城区榕东街道,榕东辖域得到扩容。当月,榕东街道办事处撤销彭南村,将其改置为旧寨、彭林等5个行政村。至此,榕东街道辖16村。


  1995年底,榕东街道机关办公大院在榕京公路(今进贤门大道)梅兜段北侧建成,党政机关迁入新址办公。


  2008年10月1日,榕城区政府调整榕东与榕华、新兴3街道之间的边界,将原来犬牙交错的边界裁弯截直,榕东与榕华、新兴之间以梅兜路为界,同时将凤港村划归榕华街道。至此,榕东街道辖村减为15个。


  2020年,榕东街道的城市化已经由西部推至东部,随着榕东新城、东方首府等小区的建成使用,非农业人口迁入越来越多。榕城区政府于11月26日批准榕东街道设立梅园、凤鸣两个社区。至此,榕东街道辖村、社区增至17个。


  “八个起来”,谋划振兴


  榕东设街31年,经济和乡村建设有声有色,生机勃勃,城市化建设更是成效显著。


  来到2024年,在落实推动“百千万工程”上,榕东街道规划了一幅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的战略、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为牵引,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主要途径,以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目标,壮大街道综合实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蓝图。


  据榕东街道党工委书记郑楚东介绍,榕东街道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区高质量发展相关会议精神,把“百千万工程”作为统领全街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抓好抓实,重点抓好以下“八个起来”工作。


  第一是“党要管起来”,将在抓思想、抓宣传、抓组织、抓项目和抓推进五方面推动工作的落实。其次是“业要兴起来”,将抓好“工改工”,加快推进祠堂村84亩村的工业集聚区的升级改造,同时想方设法对各村点状老旧厂房,进行清理整备、重新盘活,壮大工业体量,还要激活传统微电机产业,围绕重振微电机专业镇,发挥顺成发等公司龙头作用,并探索发展古村文化旅游产业,让省级古村落“活起来”。第三是“路要通起来”,围绕街道“五横五纵”路网规划,加紧推进实施榕东路南段以及城际沿线征拆建设,以及仙彭路北段、西洋路北段等道路建设工程。第四是“村要富起来”,将发挥街道“三资”平台积极作用,引导各村盘活村属工业园区、农贸市场等要素,拓宽集体增收致富渠道,目前已有7个村集体收入年超100万元(其中2个超500万元)。第五是“水要清起来”,将加快推进榕东南片雨污分流项目完成建设,按照“一河一策”思路开展内河消劣,积极申报上级环保专项资金开展南北河支流水环境生态修复工作,压实街村两级河长责任,按照“七看一闻”办法加强日常巡河管河护河。第六是“房要靓起来”,将以凤林村为试点,以点带面推进农村整线成片改造,严格推行“一户一宅”建房审批机制,确保村民建房符合城乡规划,鼓励村居统一规划开展集体建房,推进乡村农房风貌统一、美观。第七是“城要绿起来”,将组织各村利用闲置地、边角地等深入开展绿美行动,见缝插绿、植绿、增绿,营造更加美丽的人居环境,让城市绿美起来,全方位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第八是“社区要净起来”,将全面推广环境卫生市场化管理模式,引进专业公司承担全天候环卫保洁工作,让村居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质效大幅提升,目前已有祠堂、彭林等7个村成功实施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