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啃老”众说纷纭 青年应有志有为
发布时间: 2024-04-10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记者 林锐磊

  “啃老”是一个近年来受很多人关注的话题,有些年轻人有谋生能力却不工作,靠父母过活,成为家庭的“寄生人”。近日,记者采访一些市民,他们对“啃老”现象大多持批评态度,并提出“啃老是一种病态生活”“啃老是不自信的表现”等看法。记者还采访一些已就业、创业的青年,他们大多数人认为“就业压力大不是啃老的理由”“有手有脚就应该去工作”“乡村振兴催发很多适合创业的机遇”,有青年呼吁“啃老族”要增强信心,多学技能,多交良朋好友,勇敢融入社会的发展,在工作或创业中体现人生价值。


  求职受阻,心仪的工作难寻


  这几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就业竞争也更激烈,不少人难寻心仪的工作。已经毕业3年的吴丽丽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最近正寻思“跳槽”,她说:“毕业那年,我投了数十份简历,最后只有几家公司叫我去面试。我读的是文秘专业,但学校不是985、211高校,就业优势不明显,最终入职现在工作的公司。”入职后,吴丽丽发现公司领导把她当成勤务人员,除了信息宣传、文秘服务、日常办公管理及处理公共关系等工作外,她还负责订出差的高铁票、网上预订住宿酒店等杂活。繁杂琐碎的事情,让吴丽丽对这份工作的热情始终提不起来。


  陈怡在去年3月到6月,游走于各地举办的校企招聘会,尽管投档很积极,但大多石沉大海。陈怡说:“可能跟我大学经历有关,因为我比较宅,读大学的几年基本没有参加社团活动,也没有参加技能比赛,所以毕业时简历干巴巴的,除了拿过一次三等奖学金外,实在是没什么亮点。虽然后来有几个公司让我面试,但我觉得公司所处地点太偏僻,就没有去面试。后来,实在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刚好有个表哥组建了一个直播带货团队,专门做农产品网上销售,我就加入其中,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创业者吧。”


  李阿姨家里有一个“啃老”儿子,这两年让她几乎愁白了头发。李阿姨说:“那小子大学毕业后在广州打工,因种种原因老是换工作,有时一份工作还做不到3个月。去年我要求他回家乡找工作,他挑挑拣拣,亲戚朋友介绍的公司都不愿意去。现在,经常窝在房间里玩网络游戏,几个月最起码胖了20多斤,既不与父母交流,也不跟任何朋友来往。”现在,李阿姨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子肯走出家门,正经找个他感兴趣的工作。


  记者和李阿姨的儿子交谈,发现他并没有意识到长期的失业不仅不可能“天下掉下个大馅饼”,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长期游离在社会边缘,也会使自己被社会“边缘化”,钝化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更加难以融入社会。


  找准定位,勇者总能争上游


  盛利发是一家装饰设计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他认为“太辛苦”“太累”是“啃老族”拒绝工作的理由。盛利发说:“社会的竞争是一直存在的,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年轻人抗挫折能力强,在适应社会发展、找准人生定位、确定职业目标等方面上,都会比抗挫折能力低的同龄人有优势。不仅我们这些私企重视挑选能担重任、心理抗压强的员工,体制内的单位同样也重视选拔任劳任怨、担得起担子的青年。世界上哪有轻轻松松的工作,如果有,那应该是那种带着父辈荣光过生活的‘富二代’。”


  记者采访几家私人企业,相关负责人认为本领不大而又好高骛远是一些青年就业障碍的主要原因,虽然很多大学生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但实际工作能力却并不强,当然不能在就业后被用人单位青睐承担重要工作。


  一位姓陈的企业负责人说:“一方面,有大学生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但我们企业却有时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我觉得一些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观念也需要改变,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正确的认知和定位,没有工作经验,综合能力一般,却还渴望着高薪又轻松的工作,这样的心愿怎么可能实现呢!”这位负责人说,他们公司是模具厂,前年招了几个本科生,其中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工作很勤奋,天赋也好,有较强的创新思维,一年后,公司就提拔他当新产品研创组的副组长,年薪20万元。“这个年轻人能为公司创造较高的利润,把他放在重要的岗位历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该负责人如是说。


  乡村振兴,青年大有可为


  黄佳大学毕业6年了,从刚开始求职不顺引起的茫然,到后来下定决心创业,磕磕碰碰,如今他手下的电商团队有16人,月创收有时达20多万元。黄佳说:“我认为‘啃老’是一种对人生很不负责任的事情。我很幸运,碰上了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家里的长辈包了几百亩山地种茶,销售渠道一直比较传统,就是批发熟客。在求职受阻后,我发现很多地方有年轻人用抖音带货的形式,助力农产品‘触电销售’,有的人赚得盆满钵满。于是,我就干脆和几个同学合办电商团队。正如流传在互联网十几年的那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依托家里的茶厂资源,我们的电商团队发展很顺利,虽然在商标注册、品牌树立上磕磕碰碰,但依然收获满满。这段创业的人生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有着广阔的天地,青年应大有可为’这句话的内涵。”


  记者发现,近几年,我市各地高度重视青年就业问题,在加强政策引导、帮助青年人就业的同时,各级政府、劳动社会保障部门还不断完善针对社会各层次人才的培养和资格认证体系,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参与多种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增大就业选择度,吸引了不少青年回乡创业、就业,将他们培养成乡村种养殖能手、返乡创业者、致富带头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