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祠堂:宋代古村渊源远,敦睦乡谊谋振兴
发布时间: 2024-04-16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记者 池 妍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174)


祠堂村位置图。阿 龙 制图

祠堂村鸟瞰。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 郑楚藩 摄

魏氏家庙。

魏氏家庙前的旗杆夹。池 妍 摄

祠堂村文化公园。

望江北路祠堂段。

祠堂村委会。





  从双溪明月公园出发,沿南河北绿廊西行15.38千米,就来到榕东街道祠堂村境内。2024年春,记者一行走进祠堂村,这是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经过的第66个社区(村),也是进入榕东境内的第14村。


  祠堂村位于榕东街道南部,东北与炉头村共拥小河汊,东邻渔湖街道仙阳村,东南与渔湖街道长美村接壤,南与仙桥街道下六村隔南河相望,西与凤林村毗邻,西北与后畔村相接,北靠东乡村。全村面积约0.53多平方千米,总人口2700多人,为魏姓村庄。


  宋代创村,多姓聚居


  祠堂村原名廖蔡洋。相传创村之时,有廖、蔡、杨、韩等多姓聚居,故有“廖蔡杨”之称,后转写为“廖蔡洋”。


  据《全粤村情》记载:南宋宝庆三年(1227),揭阳魏氏入潮一世祖通判公魏廷璧开基立籍于廖蔡洋。


  魏廷璧(1168~1234),字景玉,号文庵。原籍福建路兴化军莆田县魏塘乡涵头村(今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庆元二年(1196)进士,初任济南府长清县令,嘉定八年(1215)升任潮州通判。南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来揭阳县榕江的南河、北河之间冲积地带买地落居,颐养天年。魏姓依廖蔡洋名字,称自身落居地于为魏厝洋。


  后魏氏发展迅速,其他姓氏或移居或湮没,剩下魏姓。魏氏后代又分创凤林、梅兜、东乡、后畔等村。至清末,魏厝洋地盘几乎扩展、覆盖了整个廖蔡洋。


  兴建家庙,更名“祠堂”


  据《祠堂村志》记载:至清乾隆十二年(1747),通判公后裔蕃衍迁居各地,为纪念先祖开创之功,魏氏子孙在祖村廖蔡洋村兴建通判公祠(魏氏家庙),每年正月初四,粤东各地的魏氏子孙及梅兜村、凤林村两乡的绅士族长携带子孙到魏氏家庙祭祀祖宗,纪念通判公。因为村里建有第一座纪念魏廷璧的祖祠,魏氏族亲又称廖蔡洋村为祠堂村。


  魏氏家庙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为单山门、庭院式加拜亭结构,二火巷格局,正厅悬挂“追远堂”牌匾,为魏氏家庙之堂号。中厅悬挂“进士”牌匾,两侧为“文魁”“武魁”牌匾,前厅门额阳刻“魏氏家庙”四个金字,门柱下垫两只小石狮。堂前宽阔的阳埕立有一对旗杆夹,上面刻有“恩赐明经进士十八世孙国珍,道光廿七年”字样,以示魏氏家族曾出过有功名人物。


  因年代久远,2010年,众族贤倡议重修祖祠得到了乡亲父老、企业界老板、众族贤及魏氏宗亲子孙的大力支持,热情捐款220万元,工程于2011年2月21日动工,历时9个月。修缮后的魏氏家庙更加气势恢宏、金碧辉煌,极具观赏和历史研究价值。据走访,村中传统民居现存11座,全村形成一祠十一公厅的格局,因地理位置优越,各公厅分东西走向建造,厅前分别有东面溪、西面溪、北厝溪。寨内有一条南北向的通巷,名叫横巷。因全村四面环水,形似鼎,中间横巷形似鼎盖中的一条根,因此老辈人传说是鼎盖地,系丰衣足食之宝地。


  玩具产业,助农增收


  祠堂村地理位置优越,人杰地灵,世代以农为主。在搞好农业之余,兼营抽纱、夏布、织羊毛衫等工副业,农闲时靠“担八索”(挑着8根粗绳子系着的货物沿街叫卖)、做小生意、担烟筒到海陆丰出卖维持生计。凭借勤奋耐劳的创业精神和聪明灵活的经济头脑,早在民国时期,祠堂村就有渔湖“三只羊”(廖蔡洋、钟厝洋、曹厝洋)之美称(先进村“领头羊”的意思)。


  随着经济发展,现时村民多经营玩具、塑料制品等生产加工业为主。改革开放后,村里玩具产业利用当地优势,以家庭作坊为单位起步,并逐步发展壮大。20世纪90年代,为适应玩具企业发展需要,扩大规模,1998年,祠堂村首次在西港片规划土地50亩,建成祠堂村第一工业区,租给村民建设厂房,从此全村兴起办企业热潮。


  由于兴办企业户数日益增多,新发展的企业只能在自家民房生产,因受厂房场地限制无法扩大,部分企业由于生产日益壮大,无法解决,只能迁往渔湖购地或租地建设厂房。2009年,祠堂村针对现实情况和存在问题,再次在村内大港片规划土地60亩,开发建设祠堂村第二工业区,总投资850万元,首期建成二层水泥结构工业厂房9栋,钢铁结构工业厂房17栋,以配合蓬勃发展的玩具产业。


  目前,全村拥有玩具生产企业150家,注册公司22家。家庭作坊纯手工包装、车玩具头、玩具服装、配件、印刷、纸箱有50家,同时吸引了大量劳务工人,有的老工人在这里务工已20年,部分人由于熟悉业务,已成为小老板。玩具产品远销欧美、中东及世界各地,祠堂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玩具制造工业村。


  重教兴学,人才辈出


  祠堂村历来重视文化教育,有兴学育才的优良传统。早在清代就建有私塾、书斋供村里孩童读书,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为村里办学场所,新中国成立后曾作为村里老人拉弦唱曲的活动场所。


  “旧时的魏氏家庙为村民祭祖纪念先人的场所,在新中国成立前曾作为全村办学之场所,一直持续到1952年。”据村公益理事会会长魏利源介绍,当时祠堂村总人口只有700多人,入学年龄人数不多,只办一至二年级2个初小班,三年级需到邻村东乡小学读书。1993年开办小学四年级后,才结束了去东乡小学读书的历史,而小学五年级当时仍在西陈村陆联小学读书。1998年,一所独立的祠堂学校校舍建成,祠堂村的学生从此可以在本村读完小学。


  随着祠堂学校新校舍的建成,祠堂村的小学教育事业才不断扩大,教育不断发展,学校建筑面积约1100平方米,配有礼堂、篮球场、操场、升旗台、围墙、花圃等,总投资175多万元,现有一至六年级共6个班,学生近300人,教职员工19人。由于村工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工,外来工子女就读人数比本村还多。


  据了解,近年来,村中考上中专、高等院校的人数逐年增多,涌现出一批批莘莘学子造福家乡,奉献社会。


  独立建制,始于设街


  南宋魏氏买地落居于廖蔡洋,虽自称落居地为魏厝洋,但仍被视为廖蔡洋的一部分。元、明两朝,魏氏得到发展,但仍被视为廖蔡洋的一个片围。至清乾隆年间编修《揭阳县志》时,渔湖都图和村名表上,表为廖蔡洋,图则标为廖厝洋,图、表均没有标出魏厝洋的名字。清代,廖蔡洋他姓的田地多为魏姓买下,魏氏建起了家庙。附近魏姓村子来廖蔡洋祭祖,虽称家庙所在村子为祠堂村,但官方的村名,仍为廖蔡洋。


  民国八年(1919),渔湖都划为7段(都下机构,大致与乡相似),廖蔡洋划为渔梅段所辖村落。民国二十一年(1932),原渔湖、官溪两都范围合置为揭阳县第七区,下辖18乡,廖蔡洋属渔梅乡,为其所辖13甲之一。民国二十八年(1939),原渔湖都范围7乡重新调整为5乡,廖蔡洋隶属渔西乡。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建立渔湖区,全区划为12个行政村,廖蔡洋隶属梅联村。1952年,12村改建为15个小乡,廖蔡洋与附近的西洋陈、西洋林、炉头、东乡、后畔共6个村子合建为一个新小乡,因有6村合建,遂命名为陆联小乡,乡政府驻西洋陈。廖蔡洋此时开始使用“祠堂村”名字。


  1955年冬,渔湖区设5个中乡,祠堂为梅联中乡所辖。1957年1月,渔湖区5个中乡合并为2个大乡,祠堂隶属梅联大乡。同年9月,梅联大乡与渔江大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下辖13个高级农业社,祠堂隶属陆联高级农业社,为社址。12月,红旗人民公社改称渔湖公社,13个高级农业社改称管理区,祠堂仍属陆联管理区。1959年3月,管理区改称生产大队,祠堂属陆联大队。


  1972年5月,渔湖公社调整陆联、燎原大队区划,增设凤林大队,祠堂从陆联析出,划入新设立的凤林大队。


  1984年,随着公社改置为区、大队改置为乡,凤林大队撤销,祠堂重新划归陆联乡,并恢复使用廖蔡洋名字。之后,陆联历经村委会、村公所等建制,廖蔡洋为其管辖。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揭阳市和县级榕城区。1993年7月21日,揭阳市政府批准将渔湖镇燎原、陆联2个行政村划出,在两村范围内设立榕城区榕东街道。当月,榕东街道办事处撤销陆联行政村,将其所辖6个自然村全部升格为行政村。廖蔡洋设为行政村后,使用“祠堂村”名字。至此,廖蔡洋名字完全走入历史。


  提“颜”增“质”,阔步前行


  近年来,祠堂村坚持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全面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清理卫生死角,清洗“牛皮癣”,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各商户做好“门前三包”,自觉维护周边环境卫生。对村内违章搭建物进行清理拆除,大大改善环境卫生。为解决垃圾收集问题,村政购置垃圾桶、垃圾车,要求家家户户垃圾袋装化,落实保洁员按时上门收集垃圾,做好日产日清,从根本上解决垃圾乱倒现象。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近年来,祠堂村为建设美丽家园投入了大量资金。2010年,投入280多万元对寨内西面溪池清淤泥、筑石篱,建造祠堂前公园;2011年,投入230多万元重修祖祠魏氏家庙及建造老年人活动中心;2012年,投入300多万元扩建社区内中兴路、东兴路、东方路3条主干道;2014年,投入300多万元对寨内北厝溪、东面溪、草埕溪、新厝溪及外新厝溪进行全面清淤泥、筑石篱,并重新铺设四周灰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居环境大大改善。2015年底,祠堂村被评为广东省第三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祠堂村濒临榕江南河,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市区主干道望江北路、揭阳大道穿村而过,乡道、村路纵横交错,有利的地理位置为村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如今的祠堂村,有集体出租的厂房22920平方米。村里拥有两个内河深水码头,年吞吐量均在百万吨以上。玩具厂更遍地开花,如雨后春笋。集体经济的发达,为完善村政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村党委书记、经联社主任魏建华表示,下一步将计划对村内公共厕所项目、大港工业区“工改工”进行升级改造。在新农村建设上将继续立足辖区魏氏家庙、古榕树、古村落、民居等历史文化,扩展玩具产业,增进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