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龙舞土楼
发布时间: 2024-04-16 来源: 作者:

建筑风格独特奇幻的福建土楼。谢锐勤 摄


  今年春节前,专程前往福建土楼游玩。那一天日近黄昏之时,急匆匆地赶去拍日落的裕昌楼,没想到阳光已被对面山头挡住,楼里昏暗,正颇感失落,一场舞龙却不期而遇。


  裕昌楼,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下坂村,建于元末明初(约1368年),是中国最古老、最大的圆楼。裕昌楼坐西朝东,高5层18.2米,每层54间房,共有270间,占地面积2289平方米,建筑面积6358平方米,土木结构,通廊式圆楼,楼内墙体均以杉木筑建。作为当时的摩天大楼,裕昌楼第一层墙厚1.8米,往上逐层减缩10厘米,既保证下部的承重稳固,又为上部留出实用空间。


  裕昌楼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讲究地理科学。裕昌楼原由刘、罗、张、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出资建造,后来罗、张、唐、范四姓陆续搬走,如今楼中居民均为刘姓族人。因五姓聚居,裕昌楼被设计成间数不等的五大卦,大卦13开间,小卦9开间,每卦设一部楼梯,外墙设五个瞭望台。五姓人家、五层结构、五个单元、五行排列,既群居互保又相对独立,寄托土楼人五谷丰登、五福临门的愿望。


  相比其他土楼,裕昌楼天井中心的圆形祖堂观音厅既独立又壮观,从中原避难至闽南的客家人一直注重祭拜祖先与家风传承,观音厅形状好像祖先的眼睛凝视和关爱楼内的子孙。裕昌楼除大天井水井外,后半楼每家每户一楼灶间都有一口水井,深约1米,宽约0.5米,水源足、出水浅、井水清,拿起水勺伸手即可打水。其他土楼也有水井,但裕昌楼里数量最多。热情的闽南人就在灶间鼓捣工夫茶,用清香的铁观音和甘甜的井水招呼客人“食茶、食茶”。


  然而,这些都还不是裕昌楼最神奇的地方,其最大的特点是柱子东倒西歪,三、四楼回廊支柱朝顺时针倾斜,五楼回廊支柱朝逆时针倾斜,最大的倾角达15度,似乎只要一阵风吹来就会“轰隆”倒下。不过,整个土楼是个环环相扣的圆形结构,梁柱相互顶住、彼此牵制,虽木结构倾斜了,整体仍坚固。


  700年前,刘、罗、张、唐、范五姓先人南下避难,在下坂村依山傍水的开阔地建设裕昌楼,用了数十年才完工,这样的坚韧和耐心岂是当下“先进”的钢筋水泥所能比拟的?裕昌楼最古老,代表了先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创性;最大且圆,代表了先人希望家族团结和谐、兴旺发达的心愿。如今,700年过去了,裕昌楼历经磨难而不倒,说明后人养护得力,没有辜负祖先的期望;祖堂香火旺盛人才辈出,说明后人铭记祖先恩德,致力发扬光大创业精神。


  这样的铭记与传承,不仅体现在土楼维护上,而且融入舞龙民俗中,年复一年,生机勃勃。


  当观音厅门口的敲锣打鼓声响起时,一身黄衣帽的舞龙队从祖堂右边跃起,舞动红磷片的黄龙环绕厅堂。最抢眼的是舞龙珠者,两眼注视龙珠,手撑竹竿上下左右翻转,龙珠保持高速旋转,在龙头嘴前一公尺做伸吞状,使队形快速前进。


  执龙头者随着龙珠的高低起伏配合跳动,在摆动与环视中做吞吐之势,展威武之态。龙身舞者既要保持上下动作的连贯性,也要保持前后舞者的延续性,且龙身不能触地。执龙尾者常常大幅翻身,随时摆动,将龙的蜿蜒呈现得灵巧和生动。


  当舞龙队到祖堂门口时,特意停留做盘龙舞,区域小,施展难,舞者却翻转得更大力、更多变,龙的姿态也更曲折、更昂扬。鼓点越来越密集,灯笼高挂,茶香飘飞,舞龙队中气十足的“哈哈”声响彻土楼,完成一次向祖先的致敬。


  在龙的世界里穿行好几圈后,舞者个个满头大汗,大声喘气,却嘴角上扬,眼里放光。也许,他们卖力舞动的不是龙,而是自豪的土楼情怀,认真的生活态度,欢喜的节日氛围,虔诚的慎终追远,这才是建土楼的初心,才是他们心里最看重的“过大年”。


  舞龙队刚停下,骑行来研习的学生们一拥而上,有人抢龙珠,有人执龙头,有人撑龙身,有人扬尾巴,“咚咚锵、咚咚锵”再次响起,所有人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原来,龙舞土楼是一条隐秘的通道,它既将建设者与居住者内心深处的渴望一览无遗地展示出来,也将舞者和观者对于平安与丰收的祈求转化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民俗,是土楼人既大方又内敛的“春节情节”。谢锐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