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钟角:戏台饰老生,开腔动四邻
发布时间: 2024-04-23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记者 张晓驯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175)


 

钟角故居位置图。阿 龙 制图

钟厝洋后寨围东门,由此门往寨内看,可见到钟角故居的小窗正对准此门。阿 龙 摄

钟角故居。阿 龙 摄

  20世纪50年代的潮剧人物形象。图为广东潮剧团演出的剧目《韩文公冻雪》(吴林荣饰韩愈,郭石梅饰张千,孙暹龙饰李万)。资料图片

钟楚彬(左一)等人带记者到钟厝洋老寨围南门内侧钟光剧社老戏台遗址位置,讲述当年剧社故事。阿 龙 摄


钟锐佳(上图右)、钟两胜(下图左)分别向记者讲述钟角的从艺经历和印象。阿 龙 摄


  在榕东街道钟厝洋村,民国时期曾走出一位知名潮剧老生——钟角。这位人称“角老生”的钟厝洋村民,是民国时期潮汕知名潮剧乐师、演员,工老生行,曾作为潮剧四大班之一的老怡梨春戏班的台柱活跃在舞台上,他独树一格的唱腔更让无数潮剧戏迷为之倾倒。


  2024年春,“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来到榕城区榕东街道钟厝洋村,走访村干部及长者乡贤,了解潮剧老生钟角的从艺历程。


  自幼出身贫苦


  钟角(jué,揭阳音gioh4  (叫4),专指演艺中的角色。采访时,村中长者均读此音),清光绪十六年(1890)出生于揭阳县渔湖都钟厝洋村后钟(今属榕城区榕东街道)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他的父亲是个民间卖唱艺人,以走乡串巷卖唱来养家糊口。


  光绪十八年(1892),汕头小火船公司的汽船开通了汕头至揭阳的客运航线,搭汽船一时成了往返汕揭两地群众的主要交通方式。不久,一些民间说唱艺人相中了汽船这个舞台,到船上为乘客说唱,赚取一些小利。钟角的父亲也加入到船上说唱艺人的行伍中,每天跟着汽船往返于汕揭。


  少年时的钟角,常常跟随父亲在汕揭船上卖唱。大概是从小耳濡目染,钟角打小学得一手好椰胡,并且能拉能唱。


  清末,揭阳地区兴起了一股纸影戏和木偶戏热潮,民间演出团体不断涌现,与县城相邻的渔湖和锡场两地的纸影班木偶班更如雨后春笋般走上村头街口。加入纸影戏班,也成为一些贫苦人家的谋生出路。其时,仅渔湖一地,就有渔洲村(今属溪南街道联光行政村)人林逸高创办的老赛宝丰班,和美村人洪兴泉和洪海宽创办的老赛永丰班和老正顺兴班等多个纸影戏班,10几岁的钟角因为在弹奏方面的特长被招入一纸影班中,成为操椰胡、扬琴和三弦等乐器的乐手。少年时的这段经历,也为钟角日后走上潮剧舞台奠定了基础。


  戏台展露才华


  据《揭阳人文史话·小戏之乡》载:揭阳因为历来纸影戏班多,所以经过纸影戏打下一定艺术基础而后到潮音戏班出名成家的艺人也多。很多戏剧人才,都是先受当地戏剧艺术的熏陶而初赋艺术素质,尔后入班,经名师教授,显露才华,而终身以戏为业。钟角的被发现,大致也如此。


  民国初年,20多岁的钟角转到潮剧戏班老正兴担任乐手。受行业特点影响,铁枝木偶戏从业艺人大多都是通晓潮剧艺术的“杂家”,钟角因为从小就跟说唱、潮曲和弹奏打交道,本身对演唱的技巧并不陌生,加之天生一副好嗓子,他不时流露的潮剧禀赋引起了戏班班主的注意,认为他的嗓子独特,完全可以胜任老生的角色。于是开始尝试让钟角上台饰演“老生”角色,不料一试,钟角高亢清亮的好嗓门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此,钟角一发不可收拾,他的潮剧才华随着他登台机会的增多而获得展露和认可。


  “在潮剧表演中,老生是重要行当之一,也是挑梁行当之一。潮剧老生表演艺术家的成功经验,无不首先以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和关键。而人物形象塑造的重点与灵魂,又在于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思想感情,即做到真切的情感体验与‘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表演,要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传达给观众,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这很考验演员各方面的能力。”国家一级演员、惠来籍潮剧老生表演艺术家林武燕在《潮剧老生表演艺术略论》中曾如是对潮剧老生的表演进行概括。


  老揭阳的戏剧艺人,向有刻苦学艺、勤奋敬业的优良传统,故学有所专者多。潮剧老生的捋须、抖袖、蹉步等各种程式动作,都带有不同的动作内涵,并彰显出美的规律,并非科班出身的钟角,要在表演中将来自生活的动作加以提炼、转化运用,将一个个人物鲜活立于舞台上,达到有血有肉、形神兼似的艺术效果,没有一番苦功,恐也难以艺成。


  采访中,由于史料匮乏加上年代久远知情者甚少,有关钟角从艺经历的艰辛我们不得而知,但在1988年《揭阳文史》第八集陈诗侯写的《揭阳旧戏班艺人生活》描述中,三四十年代蜚声潮汕剧坛的钟角,其所经受的艰辛似乎也得到印证。根据文中讲述,清末和民国期间,戏班艺人的生活甚为辛苦。其时,戏班过点演出,运输以船为主,遇到船不能到达的地方,还要“勒路”(走路),有时远的几十里,成百里。那时,戏班过点时间是神圣的,如果慢到达,不能按约定时辰开鼓“扮仙”,就要退戏金。所以说“戏令如军令”。而戏班的住宿地(称戏馆)条件很差,不是祠堂,就是神庙,以稻草为辅,席地而睡。如果接的是日夜戏(即一整日连一整夜),演员就要从上午10时开演,一直演至隔天天亮;如果接的是午夜戏(即一个下午连一整夜),则要从下午3时开演,一直演至隔天天亮。所以那时戏班艺人十分辛苦,有时跑了几十里路,不容喘息,马上就要上台演戏,又是夜以继日地演下去,睡觉很少。


  处于相同的社会环境,乐手出身的钟角能在众多的艺人中脱颖而出,除了老天赏饭生就一副好嗓子外,平时的勤学苦练和吃苦耐劳,应该也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擅演一代良臣


  潮剧是地方民间演唱艺术,妇孺老幼共好。清末时期,潮汕各地游神赛会,祀祖入宅,官宦豪富人家寿诞喜庆,多有演戏,观者昼夜忘返。戏剧艺人的足迹遍及各乡各里,老生钟角的名气,也随着他走南闯北的演出而传遍周边邻近。


  钟角在剧中,曾塑造了许多不同的老年男子人物形象。先后饰演《韩文公冻雪》的韩文公、《赵匡胤借头》的高要子、《李子长》的李子长、《路遥知马力》的路遥、《三不孝》的张太公;还演过《白云塔》的资本家和《小英雄》的大爷等。他嗓音高亮,以四孔(F调)定调,用实声演唱,善于运用丹田之气,极富弹音,深夜演唱,几里外尚能听到。其道白清晰,富有感情。由于他技艺过人,老正兴班添色不少。


  “我父亲钟耀金也是从小被卖进戏班的。在玉梨戏班时与角老生有过短暂共处时间。我小时曾听父亲说过,角老生声底极好,有他出台戏金可多加一个龙银,在当时,一台戏的戏金也就二三个龙银,他的薪酬几乎占了一半之多。”钟厝洋村干部钟楚彬如是向记者说。


  据介绍,钟角从艺过程曾扮演了无数角色,但其在《韩文公冻雪》中塑造的韩文公形象有口皆碑。《韩文公冻雪》是老生的经典曲目之一,他的演绎,中气十足,浑厚有力,高亢柔亮的典韵中透出来的大气恢弘,完美地展现了一代良臣坚韧不拔的舞台形象,从而赢得了观众的喜爱。钟角因此被广邀各地演出,如当晚他不登台演出,当晚就要退戏金。


  据传,那一次戏班到曲溪龙砂演出,钟角忽接到家人托人带来的口信,他的大儿子病危,要他从速回家。钟角急忙向班主请假后,奔回家里,儿子却已经病重身亡。当晚,钟角正处于丧子的万般痛楚中,戏班班主却连夜撑着马头灯赶上门来了,安慰一番并付上一笔治丧费后,不好意思地恳请钟角回戏班救场,说是请演戏的财主见走了台柱,扬言要退掉当晚的戏金。钟角在万般无奈中吩咐家人料理儿子的丧事,然后乘夜返回戏班救场……


  “擅用丹田之气以实声演唱”“身材扮相俊美”“擅演《冻雪》中的韩文公”是《揭阳县文化志》“海内外揭籍潮剧艺人”一节中对钟角的评价。从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在揭籍知名的老生艺人中,钟角与黄添和、孙求春、陆富豪、黄金泉、吴林荣、吴浮来、孙林亮、吴萌城、陈书橱、郑强发、孙泉桂等名家享有同等盛誉。


  梨园遗韵流风


  钟角先后应聘于老正兴、老玉春香、老怡梨春、老玉堂春和中正顺等班,虽然从艺生涯并不长,但其扮演的老生角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抗日战争爆发后,老正兴班避难于香港,钟角舍不得家里妻小,没有随大家到香港逃难,留在家乡到一些还在演出的戏班帮衬打工。1940年,成立不久的老怡梨春班班主上门请钟角加盟,钟角于是转到老怡梨春班,继续演唱生涯。


  1943年,潮汕饥荒,揭阳部分地区相继沦陷,多数戏班深受其苦。一些戏班解散,艺人无以为业,流落各地。能保留下来的戏班,也多数处境艰难,惨淡经营。艺人生活甚苦。钟角离开舞台,回家种菜。于1949年病逝。


  “曾祖父钟角育有三子,长子早逝,二儿子移居安南(今越南)后移民美国。我的祖父排行第三,在家务农,是唯一 一个留在本村务农的后代。”钟角的曾孙子钟锐佳向记者讲述。虽然钟角的后代没有人再从事潮剧行当,但钟氏族人对潮剧的爱好却一脉相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纷纷建起了业余剧团。建国前保留下来的几个戏班,除“老怡梨春”由艺人组织工会,实行工管,以后被政府接收,改为潮剧院三团外,其余戏班均解散,艺人回乡参加“土改”分田,并参加当地业余剧团。在这股潮流中,十六区梅联乡钟厝洋村的“钟光剧团”也于1950年成立,一时间,村里的艺人和潮剧爱好者纷纷加入,并自编自演了多部小潮剧和古装剧,其中的小姑贤、学文化、新接生、元帅坟、洪厝埔、爱国粮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股兴盛的潮乐风潮推动下,钟厝洋村也为省县相关团体输送了不少曲艺人才,有后来参与了县榕江剧团组建、成为武导演兼净角(乌面)的钟耀金,有上过省电台唱曲、擅“老鹅声”(老妇人)的钟岳池,还有被榕江剧团吸收的钟敬惜,以及在业余剧团表演中唱腔出色的钟长义、钟怀义等等,浓郁的“文艺”之风,也成了钟厝洋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采访中,村干部带我们来到离钟角当时住所不远的老戏台旧址,虽然戏台已被拆除,但村里年长的爱好者对当时剧社的盛况仍历历在目,“角老生”的艺术禀赋也让村人引以为傲。87岁的钟厝洋老党员钟两胜,小时候曾在“钟光剧社”学司鼓,参加《好儿童》等小潮剧的演出,他至今清晰地记得,当时村里做戏、学戏、唱戏风气很盛,戏台是个热闹的所在,“钟光剧团”经常还会邀请名家来教戏,有时还会组织团员到周边乡里演出、交流。其时钟角虽已病逝了,但有关他的唱功还为乡人津津乐道,时不时还会有人念叨起他的好嗓门、传颂他曾给名角张长城“挈(qiè,揭阳音kioh8(戈药8),拿,引申为调适)喉”(纠正喉腔运气发音)的事情。在钟两胜的印象中,“角老生唱曲是‘唱落喉’(即用丹田之气实声演唱)的,还会教人纸影戏,人不算高大,但音色嘹亮,他在彭沟林那边唱戏,乡里人在钟厝洋寨门口就能听到。”


  如今,钟厝洋的戏台早已拆除,剧团也已解散,但梨园的遗韵流风,代代相传。爱好潮曲的钟厝洋村民,自发购置乐器,于晚上或农闲时,聚集于弦间乐馆,吹拉弹唱,自得其乐,瑰丽的“南国鲜花”,在爱好者们的守护传承下,依然散发着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