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古代遇疫情 应对也有法
发布时间: 2020-02-11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刘鹏飞

  我国早在周代,就有疾疫的记载了。鲁庄公二十年(公元前674年)夏天,“齐大灾”,这次“大灾”,按《公羊传》的解释,就是大疫。此后,关于疾疫的记载不断增多,根据邓拓在《中国救荒史》上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古代发生疾疫的次数分别是:周代1次,秦汉13次,魏晋17次,隋唐17次,两宋32次,元代20次,明代64次,清代74次。从死亡的人数看,程度最为严重的一次是金朝开兴元年(1232),汴京大疫,五十日间,“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再是数”(《金史·哀宗纪》)。古代疾疫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力可见一斑。


  面对这么大的灾难,古人是不是束手无策,一点措施也没有呢?当然不是!尽管那时的生产力极为低下,但人们还是千方百计地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进行治疗和预防,杜绝疾疫的蔓延。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在公共卫生上下力气,清除疾疫生长的温床。如南宋真德秀在泉州任职期间,鉴于泉州城内水沟湮阏岁久,“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夏之交,蒸为疠疫”,乃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朱文公文集》里还记载了吴芾于乾道二年(1166)知隆兴府时,带领民众治理沟渠的情况。“旧有豫章沟,比久湮塞,民病途潦。公曰:”沟洫不通,气郁不泄,疫疠所由生也。‘亟命疏浚,民得爽垲以居“。


  与现在一样,一旦发现疫情,立即隔离。《汉书·平帝纪》:“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南北朝以后,这种隔离政策,一直是一个制度,《南朝齐会要·民政》上就说,萧齐时,太子长懋等人就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六疾馆,以隔离收治患病之人。当然,由于那时人们对疫情的认识不深,对隔离制度有看法也是难免的。如晋时就有记载说当朝臣家染上时疫,只要有三人以上被感染时,即使没有被染上的人,在百日之内也不得入宫。这种有效的隔离方法却被那时的人讥讽为“不仁”。


  财政上,政府也会拨入专项资金用于购买防疫药物。比如宋真宗景德三年,朝廷就拨付各州五十贯钱用于购买防疫药物;宋仁宗时又把各州防疫的药钱增加到二百贯,以后这也成为一种制度一直延续。针对军队中人数众多等容易发生瘟疫的地方,宋朝政府还派专使和医博士在群众中宣传防疫知识,并要求按时服用防疫药物。京师和地方药局,都要配置防疾疫的药物,以方便人们购买服用。


  对已经患上疾疫的病人,政府也采取多种渠道加以救治。还以宋朝为例吧,宋太宗时,京城发生瘟疫,太宗就命选派良医十人去诊视病人;高宗时,临安发生瘟疫,高宗拿出柴胡制药,“救活者甚众”;孝宗淳熙十四年,临安又一次发生瘟疫,和剂局就制成防疫汤药,免费发放,救治百姓。在资金的运用上,除了政府拨款外,宋政府还提倡商人捐资救助和动员民间力量,劝谕富有人家施医舍药,多头齐下,消灭疾疫。   


  (编辑:陈悦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