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管善裕和他的舞美艺术世界
发布时间: 2020-05-12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陈泽楷

  


  管善裕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潮剧舞美艺术。


  《葫芦庙》舞美设计图 管善裕 作


  桃花过渡 管善裕 作


  缘分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一个与潮汕没有半点沾亲带故的人,却不远千里来到海滨邹鲁,一辈子在此扎根,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古老的潮剧艺术,这在“车马慢、书信远”的一个甲子前,显然是不可思议的。故事的主人公便是潮剧舞美艺术家、广东潮剧院名誉院长管善裕。


  管善裕生长于有着“太湖明珠”美誉的江苏无锡,20岁考上上海戏剧学院舞美设计系。1962年毕业后,管善裕在老师们的引荐下,启程来到广东潮剧院开始他的舞美艺术拓荒之旅,成为潮剧界首位舞美专业的大学生。此后的30多年,他矢志不移、潜心钻研,将抒情浓郁的潮剧艺术与新美巧的舞台艺术完美融合,大大地推动了潮剧舞台美术的发展,成为驰名海内外的国家一级舞美师。


  以“景”入戏   打响舞美设计第一炮


  1958年广东潮剧院成立后,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副秘书长的吴南生看到潮剧的舞美设计还比较落后,遂委托在上海越剧院担任舞美工场主任的苏石风代为物色人才。苏石风是潮安人,对故土感情深炽,对吴南生的托付,他找了老朋友——时任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主任的孙浩然帮忙。孙浩然最先想到的便是舞美系里品学兼优的学生管善裕。管善裕与潮剧的缘分就此结下,毕业后分配到广东潮剧院。参加工作后不久,管善裕接到第一个创作任务,为正在创排的《金花女》设计舞美。


  在通读剧本后,管善裕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既然《金花女》是本土戏,剧本语言和人物性格均极具地方特色,那舞美设计就以一个“潮”字来做文章。他在剧目中采用传统抽纱工艺作为装饰,用隐喻的手法,把菊、梅、莲、水仙、牡丹五种中国花卉作为五个场次的布景:第一场提亲时金花弃金钗选荆钗,背景用的是“宁可抱香枝上老”的菊花;第二场刘永卖文受辱归家,用的是“凌寒独自开”的梅花;第三场春闱将至,金花归宁为刘永筹措盘川,用的是“清香自信高群品”的水仙花;第四场金章婆逼金花改嫁用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最后一场刘永衣锦荣归用是的“花之富贵者”的牡丹花。每一种花都具有象征意义,烘托了剧情氛围又映衬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戏出来后,有观众评价说:“舞美布景也入戏了。”


  回想起当年,年逾八旬的管善裕仍深有感触。在他看来,舞美展现的是人物在特定剧情中的环境氛围,不能简单地当作舞台上的摆设,必须让它参与到表演中来,正是这种颠覆性的创作理念,赋予了潮剧舞美新的生命力。


  紧跟潮流  为舞美 注入时代气


  此后数十年,管善裕一头扎进潮剧这个古老的艺术园地,潜心繁荣舞美创作。他紧跟潮流,为潮剧舞美设计注入崭新的时代气息,又常在作品中植入潮汕元素,通过虚实结合,赋予潮剧舞美更加开阔的象征性,先后为《荔镜记》《张春郎削发》(合作)、《古琴案》《终南魂》《葫芦庙》等近百台戏设计舞美作品,使潮剧舞美艺术一度在广东戏曲界领风气之先,多次夺得国家级和省级大奖,不少成为难以逾越的经典。


  上世纪70年代末,管善裕为出国复排的本土题材戏《荔镜记》重新设计舞美,将潮州八景穿插进各个场次中,使戏的舞美既独立成景,又整体成篇,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在泰国、新加坡和香港演出时,受到潮籍乡亲的空前欢迎。在戏的最后,当陈三携五娘双双逃出家门,此时背景上出现霞光万丈,一轮红日喷薄而出,观众席上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既是对戏中人终成眷属的祝福,也是对管善裕神来之笔的嘉奖,他寓意深长的设计,在观众心中碰触出情感的火花。该戏的舞美设计于1982年参加全国首届舞台美术展览,惊艳一片。2000年,管善裕为梅花奖获奖剧目《葫芦庙》作舞美设计,通过8个不同色彩的葫芦对应8场戏的剧情发展和人物的心理变化,意蕴深沉,凝练明快,既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视觉,又升华了主题。此外,他与老师苏石风合作的《八宝与狄青》在广东省第二届艺术节上获得舞美设计一等奖、在广东国际艺术节上获得舞美设计金奖,与黄精秋合作的《张春郎削发》舞美作品,1987年赴京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被誉为艺术精品。


  作为潮剧舞美事业的主要缔造者,管善裕的设计风格和艺术造诣受到各界肯定,著名舞美理论家龚和德、著名戏剧评论家蔡体良等均给予极高评价。2000年,广东省文化厅等5家单位为管善裕举办了舞台美术专场学术研讨会,对他的舞美作品作一次全面的回顾、展示和探析,这在当时的广东戏剧界尚属首次。


  戏画兼修  为人为艺留雅范


  管善裕不仅是潮剧舞美的旗帜式人物,还是一位闻名海内外的国画高手,先后在国内外举办过多次画展。国画与舞美,在管善裕看来是相通的,戏可入画,画能入戏,戏画贯通,可相融相济,相得益彰。他将国画的美学原理渗透到舞美设计之中,又借鉴戏曲人物的造型、轮廓和色彩,通过写实与写意相结合,让画作的线条更显流畅,人物更加饱满,色彩更加明丽。他从浩繁的潮剧剧目中采撷精彩瞬间,创作出《借扇》《断桥》《梅亭雪》《桃花过渡》等戏剧人物画,形神兼备,是为上乘。他还喜欢画弥勒佛,把佛画恰到好处地运用到戏中,在《张春郎削发》的最后一场,当双娇公主与张春郎两人冰释前嫌时,舞台背景上现出开怀大笑的弥勒佛像,一时间满台生辉,一派大团圆的喜乐景象。


  生活中,管善裕以“宽怀”为本,与人为善,广结善缘,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吃亏是福”。他乐于传承,把创作心得和艺术精神一并传授给学生,以师带徒为复排的《续荔镜记》《八宝与狄青》设计舞美,让潮剧舞美艺术得以薪传发扬。他热心公益,先后向广东省公益事业促进会捐赠三幅弥勒佛画作,其中与吴南生合作的两幅均拍出逾20万元的不菲价格,两笔善款均用于支持潮剧剧目的生产和演出。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肆虐之际,他又以笔为援,画了一幅钟馗人物像,表达了他对驱除疫情的热切寄望。


  宋代词人苏轼曾写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走遍了潮汕大地,接触了千千万万的观众,潮汕成了管善裕的第二故乡,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已深深融进他的血液里。1962年,戏剧家张庚在潮汕看戏后曾写下“愿得此生潮汕老,好将良夜傍歌台”的诗句。这正是管善裕人生的写照,从当初的意气方发到如今的两鬓染霜,管善裕在潮剧百花园中默默耕耘,把姑苏文化和潮汕文化有机融合并和谐统一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为潮剧这朵“南国鲜花”增添了瑰丽的色彩,给观众呈献出一个诗意、浪漫、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