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经典古诗慈母情
发布时间: 2020-05-12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董国宾

  


  宝贝  


  母爱,乃世间最真挚的爱,亦是最纯洁最无私的爱。昨天我们又迎来一年一度的母亲节,让我们到历史长廊里,品读经典母爱古诗词,细细感受自古以来的殷殷慈母心。


  唐代孟郊的慈母诗《游子吟》,乃万户千家手捧之诗。幼儿学堂里,“慈母手中线……”的朗朗读书声,仍时时像花朵一样,饱含深情地吐露出母爱沁鼻的芳香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千古经典古诗,今又重读,仍然博厚又深邃,明澈又暖心。诗中的每个字都敲击心弦,让我们在充满爱意的生活中,更深刻体味到母爱的圣洁和伟大。这首无需作注解的母爱诗,诗里诗外,自古自今,都是一枝永不凋谢的最醒目的花朵,时刻鲜艳在你我他的一颦一笑、一朝一夕中。去读吧,里面有无尽的母爱,有读不完的殷殷慈母之心!


  唐代白居易所写的一首母爱诗《燕诗示刘叟》:“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此诗透过双燕辛劳抚育幼燕之经过,深刻描写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此诗是说,屋梁上飞来一双紫燕,一雄一雌,翩翩而舞。双燕在椽条间衔泥垒窝,生下四只乳燕。四只乳燕在一天天的成长中,求食的叫声“喳喳”不停。可果腹的青虫怎轻易就能捉到,黄口小燕似乎从来没吃饱饭。双燕用爪抓,用嘴衔,气力用尽,不知疲倦。不一会儿就往返十来次,唯恐巢里的小燕挨饿。辛辛苦苦忙了三十天,拖瘦了母燕,却喂肥了小燕。诗人白居易用细腻生动的笔触,将双燕刻画得灵动形象又感人,其实是在隐喻母亲抚养孩子的艰辛与默默付出。这首诗在极强的感染力中,让人身有同感地体味到母亲的伟大和无私。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怨风尘。”清代蒋士铨这首《岁末到家》诗,全诗质朴无华,没有一点矫饰,却轻易引起了我们的共鸣和感思。诗中纪实了这样一个场面,诗人过年一返到家,一眼便看到母亲已经为自己缝制好了御寒的冬衣,针脚细细密细。那一封封问候的家书,母亲珍藏得墨痕尚新。母子一见面,母亲便心疼地说儿子瘦了。这首表现骨肉亲情的诗作,通过“一针一线”等细节的真实描述,颂扬了慈母对儿子无尽的呵护和爱怜,读之泪盈双颊,品味不尽。


  元代诗人与恭的《思母》这样写道:“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母爱无边,不求回馈,但殷殷慈母之心,儿女自然会刻入心骨,力求尽孝,元代与恭的《思母》,便是这样一首浓情伺母诗。与恭乃出家之人,老母苦苦独守,过着清贫的生活。诗中说,去年五月梅雨时节,家中断粮,与恭便典当袈裟,籴米回家奉养母亲。但是现在老母亲走了,满头白发的老母亲再也不会倚靠柴门盼望诗人了。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从头到尾却流露出一片赤子之心。这首饱含深情的诗作,还留下了诗人与恭的惋叹,这更告诫如今当儿女的,倾力尽孝尽责之重之大。


  “河广难航莫我过,未知安否近如何。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清代倪瑞璿的这首《忆母》诗,展现了一幅诗人欲乘船归家探望母亲的画面。只是因船只难以航行,延误了归期,所以诗人不知母亲最近过得如何,常因思念母亲而暗暗流泪。但诗人最后笔锋一转,慨叹万分地说道,恐怕母亲思念自己的泪水会流得更多啊!一句话,诗人便将白发母亲的伟大形象勾勒出来,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尽孝的迫切心情。


  母亲是一个最值得尊敬的称呼,也是柴米油盐一样的一件件小事竖起的高塔。品读经典慈母古诗词,隔空的历史闪烁的是华夏璀璨的文化,还有一条条延绵不断的母爱之河,穿越数千年时空,汩汩流淌而来。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