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古老乡土文化有了新传人
发布时间: 2020-06-29 来源: 揭阳新闻网 作者: 记者 林春晓 实习生 郑丁士

  市区向阳幼儿园小朋友表演潮汕童谣《挨啊挨》。林春晓 摄


  “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要趁少年儿童还在家乡生活、读书阶段,让他们感知、学习母语方言和乡土知识。”在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潮汕籍专家林伦伦的呼吁下,从上学期开始至今,市机关少霏幼儿园、向阳幼儿园、普宁洪阳启迪幼儿园等多家未成年教育机构,先后加大力度将潮汕民谣引进课堂,使这种将要失传的古老乡土文化,在新一代人身上得以延续下去。


  今年6月下旬,记者对多家引入潮汕民谣的幼儿园跟踪采访后,他们反映潮汕民谣不仅教会孩子学到母语(潮汕话)方言和许多乡土知识,还变身为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启蒙读本,一句句原汁原味、土得掉渣的本地方言,会成为他们长大出外打拼后对故土的记忆痕迹和思乡情结。


  乡土文化需要代代相传,最怕在哪一代中出现断层而失传


  “一脚雨伞,二脚鸡仔,三脚蟾蜍,四脚水牛,五脚唪嗄,六脚沙蜢,七脚马鬼爷,八脚马龙骑,九脚无人有,十脚阿蟹舅。”这首潮汕民谣(注:民谣中的一部分)是上学期普宁洪阳启迪幼儿园园长方晓绚从潮汕童谣彩绘本上翻到的,这套由省内韩山师范学院教授林朝虹创作并已出版发行的少儿读物,展示了古代本土民俗、天文、地理、农作物及人文状况。方晓绚当即订购足量的这套教材,并动员社会力量搜集到其他潮汕民谣。在她心中,民谣是古代人民群众在长期劳动和生活中总结的智慧成果,是乡土文化的根,也是今人开始了解家乡历史的窗口。方晓绚从上学期开始,将潮汕民谣教给全园的孩子。


  “正月落粟种,二月浥冬瓜,三月禾苗长,四月茄开花,五月桃囝熟,六月掘地瓜,七月摘龙眼,八月剥麻皮,九月鱼菜齐,十月新米炊。十一月柑皮红,十二月梅花开。”读到这首名为《农事歌》的童谣时,孩子们就随着老师的讲解,知道家乡揭阳古时候物产丰富,是一块富饶之地,值得热爱。


  还有,另一首童谣写道:“错错碎碎木囝核,圆滑圆滑龙眼核,满面皱纹是核桃,滑溜滑溜杨桃核。”当念完这些时,小朋友们感到很形象生动,佩服祖先眼力好,口才也好,能把这六种植物的各自特征描写得如此精准,真聪明!


  其他园的幼儿也从潮汕民谣中学到了不少自然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创新多文化传承方式,使孩子乐意接受古老乡土文化熏陶


  日前,榕城区向阳幼儿园组织的一次学潮汕童谣活动,使记者眼睛一亮:还能这样创新。


  原来,该园大C班20多名小朋友正在老师黄晓珊带领下,学起了潮汕童谣《挨啊挨》,如按以前做法只用嘴读或念。


  此次,只见该班3名幼儿立在中间表演古人制作粿条的米浆,其中2人合力推石磨,另一人在倒入大米,她们动作逼真,配合默契,童趣十足。更有意思的是,考虑到用真石磨幼儿推不动,改用轻巧的纸制石磨和石勺。这些道具增强逼真感,使小朋友们真实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祖先们敢于吃苦的精神,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据园长黄丽芝介绍,该园从上学期开始学潮汕童谣,他们除传统读、念外,还创造性地用做游戏、剪纸、情景剧表演、舞蹈等多种新方式演绎,满足幼儿喜动好奇的特点,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潮汕童谣这种古代乡土文化的熏陶。


  记者在现场看到,另一个大班的小朋友们,在老师指导下,学起了有关红桃粿的民谣,并用稚嫩的小手,拿起小剪刀,在红纸上剪出一个个用于制作红桃粿的粿印图案。


  “我剪出带尾巴的”“我的是圆圆的,真好看!”一番功夫后,小朋友边看自己的劳动成果边互相交流。幼儿黄菡希的奶奶陈少苹也赶来助阵,祖孙两代人同唱民谣,其乐融融。


  市区多家幼儿园,也在近一年中以录音频、视频、集体表演等创新方式,共同传播和助推潮汕民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