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揭阳先贤黄焕国,誉播汀州励后人
发布时间: 2020-09-15 来源: 揭阳新闻网 作者: 记者 潘彬彬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25)


名贤公祠位置图。阿 龙 制图

名贤公祠。阿 龙  摄

曲头黄为当地聚落地名。门牌上面文字为“永革曲头黄”。阿 龙  摄

原安置于仙桥黄焕国墓的墓志铭,今存放于名贤公祠中。阿 龙  摄

原安置于仙桥黄焕国墓前的宋代石狮和石蜡烛,被黄氏族人迁来名贤公祠进行保护。阿 龙  摄

黄焕国和王氏夫人画像。阿 龙  摄

清乾隆《揭阳县志·黄焕国传》。阿 龙 截图


  从揭阳市区石狮桥东行30米,就来到名贤公祠门口。2009年8月,名贤公祠被列为揭阳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当地曲头黄氏群众为纪念先祖黄焕国的家族祠堂,以黄焕国是一位入祀揭阳县乡贤祠的南宋历史名人而称祠堂为名贤公祠。


  2020年初秋,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专程来到中山街道永革社区曲头黄探访名贤公祠,了解曲头黄氏和黄焕国的历史。


  县城南郊玉溪黄氏迁来曲头定居


  2018年出版的《揭阳黄氏聚落》一书中,《曲头黄》一节有这样的记载:聚落位于榕城北窖河东侧至涂巷宫一带。聚落古时是一处江湾,河曲之头。黄氏在此处创基之后,发展成望族,为慎终追远崇祀先祖,则在北窖河边营建宗祠,并在祠地旁边的窖河上建造一座石桥,与西面的西关路和东侧的祠堂连成一片。为防祠堂不被西面直来的西关路冲撞,又在宗祠前面左侧的桥头立一石狮挡之,使整处地形以石桥为剑柄,西关路为剑肉,形成一处名曰“雄狮咬剑”风水宝地,因所立石狮头发造型似佛髻弯曲,因而也有人称此处地方为“曲头”,还因桥头安置石狮,民间称此桥为石狮桥。


  这就是说,曲头黄之得名,是地名加上聚落姓氏。而曲头,追根溯源,最初的意思为河曲之头,玉窖溪北段北窖,至石狮桥处略呈弯曲状,窖东侧地带,即为弯曲之头处,故名。之后,因立石狮,形成一处风景,石狮头发弯曲,人们称石狮为曲头狮,称石狮所在之地为曲头狮地,再简之即为曲头,这可算是给曲头地名增加了一个趣谈。


  《曲头黄》又载:“肇创于宋末元初的曲头黄氏聚落,系黄焕国曾孙黄玭(字仲铭)从官溪都玉溪村(今仙桥溪口村)迁徙创建。”这段表述,道明了曲头黄是由县城南郊的玉溪村迁入城里来的,时间在宋末元初。玉溪村是历史地名,今为仙桥街道顶六社区溪口村。玉溪为仙桥河西北侧的一条小河汊,玉溪村因河得名。玉溪村后改称溪口村,又因吴、杨、徐三姓居民相对集中于三处而析为口吴、口杨和口徐3个小村子,今为顶六社区的3个经联社。


  那么,玉溪黄氏先祖黄焕国,又是如何成为一代名宦的呢?


  高中宋绍定进士,却被误作为“绍兴”


  黄焕国,字章卿,揭阳县官溪都玉溪村人,与其弟黄时晦同登进士,历官汀州(故治在今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汀州镇)通判,在平定“虔寇之乱”中立下功勋,被誉为“闽西生佛”,明清以来的广东省、潮州府及揭阳县三级地方志,无一例外地为他立了传。


  不过,在各版府、县志的《选举表》以及《人物志》的文字记载中,都指出黄焕国为绍兴进士,如乾隆《揭阳县志》卷六《人物·贤品》本传中记载:“黄焕国,字章卿,在城人。绍兴二年壬子张九成榜进士。”但我市著名学者、地方历史文化专家彭妙艳老师在《揭阳古代名人黄焕国》一书中对此提出了质疑,他指出,南宋末景定元年(1261)汀州知州胡太初所修,赵与沐所纂之《临汀志》“通判题名”,黄焕国于“淳祐四年二月七日到任,五年十月三十日致仕。”淳祐四年,也就是公元1244年,如黄焕国是绍兴二年(1132)登科,那么,由登科到淳祐四年(1244)升任汀州通判,历时112年,这不合常理。


  随后,彭妙艳老师广求古籍进一步考证,终于在《绍定二年登科录》中发现黄焕国及其弟黄时晦的名字,所谓“绍兴进士”,原来应是“绍定进士”,虽只是一字之差,却相距了100来年。


  平乱济困得民心,百姓建生祠怀念


  黄焕国高中进士后,被分配为汀州莲城县(今龙岩市连城县)知县,此时,闽西大山中的汀州、建宁一带正经受着十分酷烈的“绍定寇乱”,其中莲城县更是危如累卵,黄焕国前往任职可谓是临危受命。


  绍定三年(1230),由于水、旱并至,江西南部大部分地方粮食失收,民不聊生,甚至还发生了以人肉冒充牛肉的惨案。此时,以解决饥饿为目标的暴动此起彼伏,尤以汀州为烈,当地一些吏员出于求生也参与了暴动,甚至占山为王。当黄焕国到达莲城时,县境周围的山岭均全为“虔寇”所占,于是,在四境“骚然不宁”“民情震栗”的危急形势下,黄焕国奋起戡乱,施计打得那些山寇屁滚尿流,抱头鼠窜,作鸟兽散。在莲城不到4个月,黄焕国便以戡乱的才干突出收到朝廷的嘉奖,同时被改调到“戡乱”形势更为严峻的清流县去。


  在清流县东有一条廊桥叫龙津桥,为“一邑壮观”,为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是在“绍定寇乱”中被一夜烧毁。黄焕国来到清流县,在主动出击戡乱后,便开始规划重修龙津桥,在跨河石桥上建起30多间廊屋。竣工之日,父老连称“清流有幸,得此父母”。可见黄焕国深得民心。在清流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黄焕国大力重修被破坏的公共建筑、指导边远乡保恢复生产和社会秩序重建、发展应急和特色农业、修建节妇牌坊,使原来经济基础较差的清流县很快恢复元气,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


  之后,黄焕国调任同州的武平县,看到当地百姓吃盐受到严重制约,他便萌发了开辟汀江航道的念头,并于端平三年(1236)年底,正式开通汀江航线,将“潮盐”引入汀州,而经由此航道,汀州的山货也能源源不断地运出去。本来封锁闭塞的汀州城自此成了闽、粤、赣交通枢纽,一条航道激活了汀州大地,也让百姓的生活好了起来。正因如此,嘉熙元年(1237),武平县百姓在境内南安岩之左为黄焕国建立生祠一座,岁时祭拜,以怀念他解民于倒悬,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不朽功勋。


  淳祐五年(1245)十月三十日,经朝廷批准,黄焕国致仕还乡,这一天,当黄焕国准备一大早静悄悄启程回乡时,却见门前已黑压压跪着一大片百姓,纷纷哭着挽留黄焕国。《粤大记》中这样描述黄焕国致仕归乡的场面:“秩满之日,汀民卧辙挽留之,如婴儿之失慈母!”寥寥数字,却把百姓对黄焕国这位父母官的崇拜感恩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十分动容。


  但未几,朝廷的圣旨“追”上了返乡途中的黄焕国。原来,吏部在分析当地情况后,决定升任黄焕国为汀州知州,继续发挥把汀州治理好的作用。


  病卒葬于仙桥山前“雄鸡拍翼”之山地


  淳祐七年(1247)十月二十九日,由于黄焕国带病而又超负荷工作,在批阅案卷时,突然昏倒,经抢救无效而长逝,享年六十岁。黄焕国病卒后,家乡人民奉其为揭阳乡贤,供奉于揭阳孔庙附近的乡贤祠中,其墓肇造于仙桥山前村南面“雄鸡拍翼”之山地,名为黄焕国墓。


  根据查阅相关文献及资料,黄焕国墓坐北朝南,墓面宽6.35米,高2.7米,墓基采用灰岗岩石铺砌,结构严谨坚固。墓碑为一整块长2米,高1.54米,厚40厘米的巨大长方形石板块,石碑整体为浮刻瑞霭拱日图案,圆日碑额上首中央阴刻一“宋”字,“宋”字下边阴刻碑文分成从右到左两行,右行为“赐进士名贤任鄞江”( 鄞江为汀江的别称,也泛指汀州),左行为“半刺朝散大夫黄公”,正中下方为一“墓”字;碑额铭文外侧从右至左为“公讳焕国同弟时晦公登绍兴”和“辛亥年进士初任汀州通判”等字样。其中“赐进士名贤任鄞江”的“贤”字采用繁体字中的异体“贒”字,上半部自右向左刻成“忠臣”这一《康熙字典》才有的古字,意为贤且忠之良臣。


  圆日碑面两边及碑座均以浮雕水波纹状之云朵,碑座下方为四级石板,一、二级为半圆柱体石面,三、四级为长方体石面。墓前两侧还立有一对守墓蹲式雌雄石狮和两支擎竖石柱(也有人称其为“石蜡烛”),守墓雌狮高81厘米,雄狮高91厘米,雕刻栩栩如生、粗犷雄健;石柱高2.97米,圆锥形,上刻仰莲瓣纹。传说一到夜晚,墓前这两支石蜡烛就会发出亮光,吸引无数飞蛾蚊虫聚集于此,而后,黄氏后人将石蜡烛倒插入土,夜间蚊虫聚集的异象便消失了,故有“倒插蜡烛”一说。黄焕国墓整体墓貌独特高雅、魁伟壮观,加之又是皇赐御葬宋代名墓,于1996年4月被列为揭阳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氏后人修建名贤公祠,纪念先祖美德


  黄焕国为人忠正宽厚,为官廉明清正,恩垂汀州子民,泽布汀州治境,由之而誉播汀州,其子孙后代便在曲头建造“名贤公祠”以纪念他,“名贤”并非名字,却是黄氏后人对其美德的尊颂。


  名贤公祠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59),坐南朝北,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为二进二厅一天井配两火巷院落式格局,系典型的潮汕传统祠宇建构形式,古朴典雅。然世事沧桑,该祠于2009年8月被定为揭阳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彼时该祠却被工厂所占用,还因一场台风而几近被摧毁,面目全非。而后,黄氏族人念其祖,溯渊源,致力于文物保护,踊跃筹集款项重修名贤公祠。修缮工程于2011年正月开工,9月竣工,当年11月24日举行重光庆典。重修后的名贤公祠美轮美奂,祠前门楼为石结构,门口放置一对古色古香的石鼓,门楼肚壁画刻工精细。门前石檐柱镌刻“门对岐峰名贤世德辉榕邑,祠绕滘水太守家声耀曲头”的柱联,檐柱上面的木构梁架饰以工艺精湛的木通雕花篮和花鸟虫鱼、古代戏剧人物的木雕构件,十分精致。


  步入名贤公祠,前厅两旁分别放置从名贤公墓前迁来的一对雌雄石狮和石蜡烛。前厅楹联为“江夏家声百代衣冠长济美,名贤世泽千年兰桂永朝宗”,体现了黄氏一族的渊源和族人的尊显地位。后厅高悬“思源堂”木刻漆金匾额,厅堂两边悬挂“名贤世家”和“兄弟进士”两块牌匾。厅堂内的八根立柱,悬挂着四副木刻漆金楹联,有 “名重汀州戡乱怀和生佛誉,贤昭揭梓御褒民祀学宫祠”“辟运修桥播福利民功五陟,治盐茸廊弘公克己誉三阳”等,这些联文用词讲究,寓意深刻,既有对黄氏家族源流的追溯,也有对焕国公一生功绩的评价,引人深思,对后代有深远启迪之意。


  600多年来,由曲头黄迁出的黄焕国后人遍布潮汕各地,聚居村落有20多个,且人才辈出,据2011年出版的《揭阳古代名人黄焕国》一书书末附录统计,任职为处级以上干部者有45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