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潮厝埕语
发布时间: 2020-09-21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彭妙艳

  日前参观一个以旧祠堂为载体的文物保护工程,看到把原本有章有法的地埕弄得一塌糊涂,感到很是可惜,于是归来想到写作这篇短小的文章,以供今后从事古建维修的有关人员参考。


  地埕跟梁架、屋顶一样,是屋舍的重要组成部分,屋舍的各种功能,大都由地埕来承担。因此,一直以来,举凡懂得或从事厝屋建设的人,无不重视地埕的处理与使用。


  在粤东潮语地区,大型厝宅的地埕,根据材质的不同,有着灰埕、石埕和砖埕之分。而很多大型厝宅的地埕,又往往是由各种材埕混合组成。一般看到的,有灰埕和石埕的混合型式;有砖埕和石砖的混合型式,至于灰埕、石埕和砖埕兼具的,也不是稀罕。究其实,石埕与灰埕、砖埕的铺设,是有相对固定位置的,石埕主要是铺于天井或经常遭受雨喷日晒的檐下,其余厅堂厢房的地埕,都是灰埕或砖埕。不管是砖埕或灰埕,其檐口边缘,都要用石条框住。这圈石条,因为用以预防檐水的冲蚀,所以民间叫做“淋檐石”。


  地埕,特别是砖埕和石埕的铺设,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用以铺设厝屋地埕的,都是红色方砖或方角砖。厅、堂的地埕,不管方砖或六角砖,都要按照“人”字斜行铺设,房间或屋檐下的地埕,就要横竖有序构成“丁”字形。通过这样的构设,来象征厝屋的人丁兴旺。在揭阳仙桥和地都发掘的晋墓,其墓底青砖都铺成“人”字形,据说中原地区也是这样,这说明,铺设“人”“丁”模式是古已有之的事情了。


  天井的石板地面铺设,有两种常见方式,一种是中间以横石为心,竖石为边建构的甬道(神道)、两侧为灰埕的灰石混合式,一种是纯石板式,纯石板式一定要做成“三街六巷”的形式,即三条以石板横排的板面,各横板面之间用直式条石隔开,构成五条大的横式石板路、六条小的直式石板分隔线,中间三横板路为“三街”,全部六直平板为六巷。其中甬道的宽度,一定是与大门的宽度相等,否则即是犯忌。


  更重要的是,由于厝屋里面厅堂檐的等级不同,而且功能有别,因而在地埕铺设上也要在由前到后“步步高”的原则上,有序地表现出来。就是说,地埕的地平大体上,是自前而后,逐步提高的,而同一进间,又由厅(堂)、檐、天井逐步放低,构成一个高低有致,可以有着实用功能,也体现礼制的地平。好像一座三进的祠堂,其地埕的铺设,第一进(前厅)的地平,比靠近天井的后檐稍高,而檐埕又比天井两廊地埕高,廊埕更比天井高。但同时,廊埕比中堂前檐埕低了一截(25厘米左右),前天井上中堂前檐埕更必须借助一级、三级乃至更多级台阶。二进与三进的地平,照此类推。


  这个地平的高低处理,是与屋顶同步的,是“步步高”理论在厝屋上下间的“互动”。唯有这一互动,才让屋内空间显得尊卑有序,错落呈美,既有礼制上的内涵,也有实用与审美上的需要。唯有体现了这样建筑思想的地埕,才是规范的与合理的,同时也是适用的与和美的。


  至于高低错落之间,也有相当的尺寸讲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掌握了这些规则,就可以做出合格的地埕,为厝屋的完美创造一定条件。而忽视了这个凹凸不平与花样图案,却就已经在“起跑线”上输了厝屋的营造之美了。因此是每个相关的人不能不予关注的。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