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揭东区统筹抓好营商环境优化和招商引资各项工作
发布时间: 2020-09-24 来源: 揭阳新闻网 作者: 记者 林伟初 许佳曼 特约记者 谢泽博

  揭东区强化“乙方思维”,不断改善发展环境和条件,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图为该区一企业生产车间。 林碧鸿 摄


  近年来,揭东区牢固树立“抓营商招商就是抓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按照“强化乙方思维、优化营商环境”的要求,从审批环节入手,推优化服务入心,抓招商项目入库,盯入库项目落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牢固树立“乙方思维”,用心用情为企服务


  新型政商关系讲究“亲”而有度、“清”而有为。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揭东区坚持以市场主体为中心,注重强化“乙方思维”,加大送政策、送服务上门力度,公开透明、依法依规支持企业发展,着力营造重商亲商社会环境。


  优化服务,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中央和省、市出台相关帮扶政策的基础上,揭东区结合实际出台《揭东区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召开各类企业座谈会,切实解决企业物资难、用材难、用工难、审批难、资金难等问题;在抗旱期间,该区几套班子成员和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进企业了解诉求、困难,科学调度、合理保障企业生产用水,尽力帮助企业如竹笋加工企业克服季节性用水困难,助力企业渡过难关。


  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打造便捷高效服务体系


  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打造线上线下无缝衔接、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是揭东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服务企业的重要举措。


  在快审快批方面,目前,揭东区已实行施工许可证与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登记并联审批办理,办理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实行备案管理的企业投资项目缩短至3个工作日内;实行核准管理的企业投资项目缩短至10个工作日内,有效降低企业办事成本。


  为推进办事效率再升级,揭东区积极探索推进“容缺受理、并联审批”制度改革,近期研究制订了《揭东区工程建设项目承诺审批制度实施方案》和《揭东区容缺受理制度实施方案》,梳理出162项高频事项纳入第一批容缺受理目录,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等7项工程建设审批事项允许承诺审批;对社会投资类项目,从立项到取得施工许可证的审批时限,由过去的58个工作日压缩为19个工作日(不含批前公示),将切实有效降低企业办事成本。


  加强政策供给,精准聚力招大引强


  “政府负责阳光雨露,企业负责茁壮成长。”招大引强关键是要有好的政策环境。对此,揭东区研究制定《揭东区产业园区入园企业扶持实施意见》,根据揭东经济开发区和中德金属生态城的园区定位、产业规划等实际,从土地支持、贡献反哺、基建扶持、高企研发奖励等方面,细化完善具有园区特色的企业引进帮扶措施;制定《揭东区塑胶行业集聚发展扶持实施意见》,区财政从2020年至2023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通过建立中央工厂、技术中心、孵化中心、行业大学、供应链协同制造平台等,推动塑胶行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升级;落实“民营经济十条”和“暖企”60条等扶持政策,今年来已拨付各级科技扶持资金2470万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资金1350万元;积极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去年来全区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26个,技改投入45.06亿元;落实支持企业上市发展扶持政策,注重培育梯队,不断充实上市资源。今年8月24日,辖区企业广东蒙泰作为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的首批企业之一,在深交所成功上市。


  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最终还要有土地。揭东提出“用土地换价值”“用短痛换长效”,全面清理盘活存量,清理低效用地和建设,为发展腾出更多空间。


  践行“一线工作法”,推动项目落地投产


  按照“园区+产业+项目”的工作思路,揭东区立足产业链招商,处理好“短平快”和“高大强”的关系,定目标、定亩产实施精准招商;建立招商选资项目库,定期推介跟踪、筛选对接、更替销号,推动招商项目滚动式开发。


  该区把今年定为“项目落地年”,严格落实“五个一”工作制度,由区几套班子领导全部挂钩重点项目,全面践行“一线工作法”,每周不少于3次到项目现场检查督导、沟通协调;建立每周一次碰头会、每月一次协调会、每季一次汇报会或现场会的“三个一”工作机制,定期会商、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近年来,该区引进的42家企业已建成投产12家,在建20家;今年引进落地企业4家,揭东经济开发区还有一家主营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成投资意向;目前,正在积极对接天能集团华南总部循环经济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格力电器空调总装配厂项目和德国科赫集团,争取尽快达成投资合作意向。


  为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该区还印发《揭东区关于持续深入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巩固整顿成果,全面提升执行力工作方案》,持续整顿干部队伍存在的“怕慢假庸散”和“吃拿卡要”等作风问题,用强有力的监督为营商环境保驾护航。同时,以机构改革为契机,统筹配置执法职能和资源,公开行政执法部门权责清单,从源头解决多头执法问题。此外,加大执法监管力度,纠正、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对破坏营商环境者零容忍、不姑息,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