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揭西县塔头镇旧住村: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发布时间: 2020-09-24 来源: 揭阳新闻网 作者: 记者 李桂莹

旧住村新貌。 涂英鹏  摄


  旧住村,位于揭西县塔头镇东南部。这个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小村庄,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地下党组织在山区开展工作中坚强的红色据点和革命堡垒。如今的旧住村,以规划为先、以红色革命文化为脉,发力乡村振兴,不仅成功摘掉了“贫困帽”,而且在政策支持和乡贤助力中,逐步走出一条红色文化融合生态旅游的发展新路子,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小村庄里的党组织地下联络点


  革命年代,地下党员如何传递情报?一间土房子,两棵大树下,几个勇敢的年轻人……旧住村曾有一个这样的地方,是抗战时期党组织的地下联络点。近日,记者来到当地,首先探访的是当年的地下联络点。


  “就是这个位置,大半个世纪前,曾作为中共地下组织加强党组织活动的联络站之一。”“当年,我带领的儿童团团员就是沿着这条路巡逻的。”采访当天,孩提时候就见过村里联络员、参加过儿童团的刘百发、刘两福等老年朋友结伴而行,每走到村子里有故事的角落就聊起一段段历史,记忆犹新。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旧住村一直是地下党组织在山区开展工作中坚强的红色据点和革命堡垒,有一批党员和群众始终与党领导的革命武装队伍同甘共苦,无私地支持革命斗争。据介绍,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下组织陆续恢复发展,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在1939年,中共党员、旧住村村民刘先宁带动村民刘才恒、刘才包等人在旧住村设立联络点,与地下党员林福、林辉、陈实及香港地下党员杨右子等密切联系。1945年,旧住村掀起革命热潮,人人参与,全力掩护支持党的地下活动。


  “那时候的联络点是爷爷提供给抗日游击队的,奶奶则煮饭送到联络点给队员们吃。我记得奶奶说过,家里人饿着也要保证打仗的人有得吃。”在抗战时期党组织的地下联络点遗址前,刘汉忠、刘汉长两兄弟感慨万千,虽然现在外出经商,但回到村里就会到这里来看看,重温先辈勇于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


  从“五难”村逐步走向示范村


  昔日,许多革命老区村存在着交通难、用电难、读书难、看病难、通讯难等“五难”问题,旧住村也不例外。


  多年来,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旧住村干群弘扬先辈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光荣传统,依托山区优势,用好政策资金,全面建设新农村。


  2015年,省第三轮“扶贫双到”工作收官之时,旧住村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落后的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村年集体经济收入由挂钩帮扶前的不足万元跃升至6万元,脱贫出列。


  2018年,在非贫困村新农村建设方面,塔头镇采取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方式推进建设,旧住村虎山片区被选为先行点。工程初步完工之后,旧住村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提升,村民的获得感也逐步增强,为塔头镇推进其他非贫困村新农村建设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动作用。


  2019年,为全面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揭西县选取了4个基础较好的村作为示范村,并提高整治标准,打造清拆工作示范点,推动清拆工作全面开展,旧住村就是其中之一。


  “在镇、村干部和施工单位紧密配合下,旧住村一系列民生工程建设加速推进,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旧住村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全镇的典范。”塔头镇镇委委员、副镇长吴少波说。如今,旧住村泥泞崎岖小路变成了平坦的康庄大道,村民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群策群力共谋革命老区村发展


  站在旧住村村口,一棵高大茂密的榕树映入眼帘。走进旧住村,绿化景观树与潮汕传统民居相映成趣,三两小孩在广场上追逐嬉戏玩耍,这里池塘相连,那边榕树相牵,可以感受山环水绕的乡村之美。


  阶段来,旧住村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800多万元,建成污水处理站1个,全村完成村道建设2000多米,完成了虎山、风地和神树脚雨污分流建设,铺设排污管道3800米,雨水管道3000米,铺设自来水管道3000多米,拆除废旧危房90多宗,露天厕所500多个,废旧猪牛羊栏50多宗……“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我们村正按照《揭西县塔头镇旧住村美丽乡村提升规划》逐步推进。”村党支部书记刘丙钦告诉记者,除了政策资金的大力扶持,旧住村得以实现改变也得益于乡贤的捐资助力。


  在助力旧住村建设发展的乡贤中,不得不提到刘少雄、刘少武、刘少群三兄弟。作为革命后代,他们不仅主动捐资助力家乡建设,还带动其他在外的旧住村人一起参与。最近,听说旧住村在推进规划建设上要探索一条红色文化促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刘家三兄弟又一起回旧住村。“村子面貌改变了很多,唯一不改的就是淳朴热情的民风,一回到村里就感觉很亲切。”刘少群深有感触地说。


  红色文化制作宣传栏、河流两侧打造滨江漫步长廊、道路两旁绿化带加上竹篱笆、“旧厕复垦”的小公园花木相伴……听着旧住村干部、群众、乡贤共同探讨着革命老区村的规划建设,一幅美丽祥和的乡村画卷在眼前慢慢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