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势态飘逸 高贵典雅
——钉金绣《九龙图》圆屏欣赏
发布时间: 2021-02-22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曾广锡

  


  九龙屏(潮绣) 原潮州市潮绣厂 作


  龙,是中国特有的艺术产物,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的图纹被广泛地运用在历代的工艺美术品上。潮汕地区的刺绣、木雕、石雕、剪纸、嵌瓷、陶瓷、灰塑等大量传统工艺品及传统建筑装饰,自古至今也都留下了龙的身影。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潮绣,以龙作为表现题材的作品更是屡见不鲜,“九龙屏风”“九龙宝鼎”“腾龙”“龙凤屏”“五龙图”“双龙抢宝”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1982年“九龙屏风”还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金杯奖殊荣。


  今赏读的这钉金绣《九龙图》是一幅直径87厘米的圆形挂屏,图上九龙动态各异,翩若惊鸿,矫健腾舞,戏争宝珠,风云流动,气势磅礴,金碧辉煌,充满着激越的活力和优雅的旋律,极具视觉冲击力,显示了潮绣独有的钉金绣传统技艺之高超和精美,令人赞叹不已!该作品于1991年入藏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陈家祠),采用的是潮绣中久负盛名的主要绣种之一钉金绣技法,出自潮州市潮绣厂艺术家之手,具体设计和绣制人不详。


  艺术家们在这有限天地中以针代笔,精心描绘了九条蛟龙戏珠于云雾之间的画图,奔腾翻卷,活灵活现,流光溢彩,金碧辉煌,显得高贵典雅。九龙蕴藏着象征皇权和天子之尊的九五之数,作为吉祥喜庆的工艺美术品讲究造型的均衡,线条的旋律,材质的美感。艺术家按照传统的装饰手法,在简约、夸张的形式中,对龙的艺术形象重新装扮,使其有一种特殊的古拙美感。


  画面上一大八小的龙组合为奇数之极,象征至高无上,正中位置的大坐龙呈正襟危坐的形式,头部正面朝向,颏下设一火球,四肢以不同的形态伸向四个方向,龙身向上蜷曲后朝下作弧形弯曲,姿态端正,庄重严肃,给人一种迸发的力度感。在其上下的四条小龙呈行龙状,构成“双龙抢珠”;左右两侧分别是头部在上方,奔腾飞舞,呈升起动态的“升龙”和头部在下方,又作往上动态的“降龙”,亦称“倒挂龙”,升与降龙头相对,生动奔放。以坐龙为核心,九龙紧密构成一个整体,所有龙由角、眼、眉、鼻、须、发、背鳍、尾鳍、肘毛、火焰披毛等不同部位组成,躯体呈“S”形曲线之美,四肢相对,作擒攫之势,龙掌丰满,五爪有力而尖锐;背鳍整齐,腹甲工整,鳞片更是均匀、紧密,可谓尽显明清代神龙艺术形象的繁复华美之风采。


  就拿坐龙来说,它头部饱满,两眼突出,须髯飘动,鼻作如意形,以增添吉祥的意蕴;嘴呈开启状,露牙吐舌,毛发和须发成束状,尾鳍成马尾式,既有松软的飘忽感,又有整齐的流畅感,显其刚健挺拔,婀娜柔和。画面上陪衬的飞动云纹或大或小,弧线变化多端,与九龙构成刚与柔、疏与密、急与缓的对比,使龙的造型更加祥瑞威武,豪放自如。


  这幅作品在绿色的底料上绣制,以最具特色的钉金绣为主,绒绣为辅,将潮绣中的“垫、铺、钉、勾”等独特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使物象的形态变化,栩栩如生,尽显浮雕艺术和金光闪烁效果的神韵。龙尾、龙衣、腹甲、火焰披毛、火焰、宝珠、云纹等用平绣;九条龙的躯体、龙头的每个细部、肘毛、肢部和爪等都用垫绣,分别垫上纸丁、棉絮,或厚或薄,或线条或块面,此后在其上面铺绣金线,显得高低不一,与平面绒绣部位形成不同的层次感,整体上以金线为主,加上其他少量色线的点缀、勾勒线条,运用双针企鳞、垫棉过金、平针、过桥等多种传统工种针法精心绣制,使龙的躯体丰满,龙头的骨骼鬃须线条突出,达到完美俊秀,威武矫健,雄浑潇洒的艺术效果。


  整幅作品的绣制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以中间坐龙的头部来说,它高出画面约二厘米,用垫棉絮和纸丁突出额、角、眼、鼻、唇、发、水须、触须、獠牙等,在上面铺绣金线,而眼、眉、舌则绣上色绒线,再用包上颜色丝线的纸丁勾勒出线条结构。龙身铺垫棉絮高于画面,浮雕般地体现龙的丰满躯体;龙躯体上每一片鳞采用二针企鳞的技法,即用金线作漩涡状钉绕成小于图钉盖圆片,片片相叠,一端还可以翻动,犹如鱼鳞模样,闪烁金光,富于质感而又浑厚。据悉一个绣工要用十多天才能绣完一条龙的鳞片,九条龙的绣制,不知要牵引多少金线才绣成,真是匠心独运,巧夺天工啊!


  (作者系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副院长)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