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廖氏祖祠:将军湖乡农民协会旧址
发布时间: 2021-03-24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在惠来县城北部10公里处,被崇山峻岭包围的将军湖村,山路蜿蜒盘旋,即使驱车,也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将军湖村坐落在海拔500米的高山之上,村口竖着一块显眼的“中国革命老区项目”的石碑,村后山上是漫山遍野的飒飒茶田。看着这座宁静安谧的石头屋村庄,如果不是村口的石碑提醒,谁都不会想到这还有过一段火红的革命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将军湖村仅20多户、100多人口,都是县城地主的佃农,深受地主的盘剥和残害。当海陆丰农民运动的火种在惠来点燃后,受尽欺压的穷苦农民加入到反封建、反剥削的农民运动中。1926年,惠来全县掀起“二五”减租运动,将军湖村联合邻近的陇头坑村在将军湖村的廖氏祖祠(见下图,陈其泰 摄)成立“将军湖乡农民协会”,并同时成立农民自卫队和劳动童子团。

  1928年,随着革命形势变化,在家乡五华县领导农民革命的古大存转战大南山,带领大南山革命根据地一带的农民群众投入到土地革命当中。由于土地革命直接损害了封建势力的既得利益,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豪绅切齿痛恨古大存、彭湃等革命领导人,伺机除之而后快。在此形势下,古大存等在大南山只得采取灵活多变的游击战与敌斗争。地势复杂、山路崎岖的将军湖村便是古大存领导革命的据点之一。

  将军湖村地广人稀,村中的20多户人家在农民运动的影响下大多加入了农会和赤卫队。在同年3月县城的农民武装暴动中,村中的赤卫队还参加了战斗,和主力部队攻下惠来县城。古大存率部来到将军湖后,便驻于村农会的会址廖氏祖祠内。将军湖村的房屋包括廖氏祖祠,皆由石块砌筑而成,水火难攻,祠堂后面还有直通山里的小路,是一个完美的战略防守地。

  以廖氏祖祠为军事驻地,古大存带领农民协会拿起武器向封建势力作斗争,领导村农会协助县苏维埃政府(简称:县苏)调运粮食,并在村外的蛤古陵建立供救治伤员的县医院,在坑尾头建炸炮厂,在村后石洞设立县拘留所等等,让将军湖村成为县苏机关活动的重要地点。

  自东江革命队伍在大南山开辟根据地初见成果以来,国共战斗进入白热化状态。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拔除“中共”这颗随时会触发并伤及自身的“定时炸弹”,对大南山进行了高密度的围剿行动。为了保证安全,在敌人进村围剿之时,武装部队便向村后的大坑石洞转移。

  大坑石洞是由几块天然巨石堆叠而成的石洞,石洞外窄内宽,可容几十人,周围密林丛生,十分隐蔽。风平浪静时,古大存在祠堂内办公;风声紧时,大部队事先隐蔽进山里的大坑石洞,仅留几个人在外观察情况。其中有一人带着一棵事先砍断的树在山顶上瞭望放哨,树直立代表情况正常,树倒下则表示有敌出没、应做戒备,待在村里暗处的人则负责把信息悄悄送到山洞。

  1930年,县苏主席方光庆在将军湖村廖氏祖祠准备召开县总工会代表大会,不料敌人获取到情报,兵分两路向将军湖围剿。好在哨卡同志一早发现敌情,与会人员和村民得以迅速向石洞转移。但为了召开总工会大会,悬旗结彩的廖氏祖祠一眼就被敌人发现是机关驻地,敌人将其付之一炬,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被修缮。

  本着修旧如故的修缮原则,今日的廖氏祖祠还保留着旧时的样貌和陈设,虽不如常见的祠堂那般富贵华丽、香火缭绕,但由此可窥见革命年代先辈们所处的革命环境何其艰苦。而村后的山洞也时常有村民活动,村民廖兆磷家中至今还保存着一支锈迹斑斑的号角和一把老式手电筒。据他介绍,这些都是从村后的大坑石洞里找到的,想来应该是革命者的随身之物了。

  ——摘自《中国红色文化记忆·惠来》

(编辑:孙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