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华丽飘逸 妩媚动人
——人物瓷塑《天女散花》欣赏
发布时间: 2021-04-12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曾广锡

 


  天女散花(瓷塑)郑才守


  “天女散花”是一则出自佛经故事的神话题材,自唐代以来一直为工艺美术所采用,也作为一种美妙的佳话,在民间广泛流传。与证最早的记载,出自佛经《维摩经·观众生品》中:维摩室中有一天女,以天花散诸菩萨,悉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天女曰:“结习未尽,故花着身。”遂有天女散花之说。以后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在其《设斋叹佛文》中又提到:“龙王献水,喷车马之尘埃;天女散花,缀山林之草树。”故天女散花又作点缀美好、春光长在之意。早在1984年《汕头日报》的一篇文章中就提及十年动乱,百业凋零,工艺美术的创作受条条框框的限制,潮州枫溪瓷塑名师郑才守不怕担风险,于1971年创作人物瓷塑《天女散花》。这件久负盛名的作品于1973年入藏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陈家祠)。


  这件人物瓷塑《天女散花》,高49.5厘米,但见祥云萦绕之上的仙女身段窈窕自然,端庄秀丽,脸庞文雅清秀,眼睛炯炯有神,紧闭的樱唇浮现笑意,将篮中朵朵鲜花散落人间,点缀大好河山的山林草木,可谓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名师把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用瓷泥捏塑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抓住“散花”这一瞬间,着力塑造了仙女的动人形象,无论是从人物神态、体姿,还是披肩、外裙,丝绦、绵绳、腰带、正侧面小带、环佩、大带,到通透的花篮、五颜六色的花朵等塑制都十分精细,给人以美的感觉。


  人物动态造型具有节奏感,头朝下看,身体侧转,两腿相交向前轻移莲步;瓜子脸,柳叶眉,口小如樱,两个嘴角向上翘,面部微微含笑;头上梳着“龙凤髻”,头饰开屏孔雀和两朵花,细小勾连的耳环还会摇动;鬓角下部稍圆,额上留些短发,使仙女既显得年轻,又觉得俊俏美丽;纤细柔软的双手,一拿着花篮沿高抬将篮中花倒下,一略弯伸向下方,上下相对称,形成一个内在的动向线。除了头饰、面部表情和体形外,这件作品的动势、感情、意境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靠衣纹的刚柔、虚实、聚散,松紧等变化来体现的。在袖兜、裙摆的虚部分,做出衣纹的翻转折叠,抖动与波曲,虚实变化,把衣裙薄且柔软的质料,风吹的感觉都表现出来;在肩背部位承接转折回绕的飘带,飘洒舒卷,增强人物的动态感,整体上外态内韵融汇统一,形成节奏和韵律,体现了体形美、风韵美、衣纹美。这《天女散花》仿佛就有那么一种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让人读出更多的妙趣来。


  一件优秀的作品,之所以能打动我们,正是它充分地表现了美。那《天女散花》是怎样表现呢?郑才守在保留洁白瓷质的基础上,大胆地将潮州枫溪的瓷塑、瓷通雕和瓷花等三种不同技艺集于一身,又融合了“妆饰土”和釉上彩工艺,这在当年可谓是别开生面。瞧!人物整体用瓷泥捏塑,而花篮用连续几何纹样雕成镂空通体,密密麻麻的通花纹,既小又精,这些都是在篮胎上一刀一刀刻出来,凸现玲珑剔透的特点;飘散而下的瓷花,艳丽夺目,或捏或贴,有大有小,花瓣柔嫩薄润,极富变化,篮的通雕与瓷花巧妙地结合,相托相映,互露其美,使之显得生机勃发,意韵独具,潮州枫溪陶瓷三种不同技艺巧妙地融合,让人叹服不已。而另两门工艺的运用,亦足见匠心独运!这仙女身上粉红色的裙和五颜六色的朵朵瓷花,用的是“妆饰土” 瓷泥,在所有这些塑制完成后,对整体喷上瓷釉,进窑炉经1300度高温烧烤;拿出来后再用釉上加彩的工艺,对人物脸部、披肩、袖口、裙摆等深红色、绿色和浅蓝色的图案纹样加彩描画,其中还用描金加以点缀,后又再第二次进窑炉经800度烧烤,这件象征人间美好的人物瓷塑作品《天女散花》这才得以完成。细心拜读此名作,感觉有心的艺术家,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传统题材中发现了动人的美丽,流淌着不俗的逸韵,使我真正得到一次美的艺术享受。


  郑才守(1924~1994),潮州市枫溪镇人,1958年被省轻工业厅授予艺人称号。1945年他十九岁时就到枫溪一个彩瓷庄当学徒,从打杂工到学圈画金边、装窑烧火,耳濡目染,使他深深爱上陶瓷的彩绘,自此与陶瓷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1959年至1960年他被选派到广州美院国画系进修,1962年被评为汕头地区六大优秀艺人之一,1975年至1976年受聘于广州美院任教。1977年至1987年受聘于广东省枫溪陶瓷学校任专业课兼职教师。他在陶瓷彩绘、人物瓷塑创作上都具有较高艺术造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瓷塑《穆桂英》《杨文广》《天女散花》《文成公主》《林冲》《追鱼》《听琴》《虞姬》等是其传世佳作,中央新闻制片厂还曾拍摄《韩江花似锦》专题介绍其人其艺。


  (作者系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副院长)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