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阳刚之气”无关性别外形,关乎价值内核
发布时间: 2021-04-16 来源: 东方网 作者: 杨朝清

  如何培养青少年的“阳刚之气”,一直备受社会关注。教育部此前表示,将“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日前,一项调查显示,85.5%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青少年需要培养“阳刚之气”,86.8%的受访者认为要注重增强责任意识、团队精神。(4月15日《中国青年报》)


  男孩不“男”、青少年“异性化”“中性化”,打破了传统的社会审美,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心和焦虑。对“阳刚之气”的大声疾呼,见证了这些人对青少年性别社会化某种意义上的痛心疾首和忧心如焚。在一些师范院校,女多男少的性别失衡导致少数男生被贴上了“娘娘腔”“阴柔之风”等标签,遭受污名化。


  青少年缺乏“阳刚之气”,已经成为一种无奈的现实。家庭结构的小型化,让孩子们得到太过精心的呵护,增加了一些人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机会;妈妈、奶奶、外婆和女性教师环绕的阴柔氛围,弱化了孩子们的阳刚之气;单一、片面的应试指挥棒,局限了孩子们磨砺意志、强大内心、拓展眼界的渠道;社会分工和家庭分工的性别壁垒逐渐被打破,让“中性美”成为一种时尚,不少青少年也受到浸润和影响。


  在风度、气质、气概和体魄等方面呈现出来的阳光、刚强之气,自然是一种美;只不过,阳刚之气并不简单等同于“行为男性化”,女性也同样可以拥有干练、担当、坚韧等“阳刚之气”。在赛场上演惊人“逆袭”和绝地反杀的中国女排和中国女足,她们的“阳刚之气”,并不比某些男性运动员差。此外,一些男性尽管长相上不够健壮粗放,却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够勇敢坚毅;简单、片面地“以貌取人”,往往会有失偏颇。


  “阳刚之气”不能停留在外部形象的健硕粗犷,而是要成为一种精神内核和价值追求。在现实世界里,不乏有的男性长得挺“爷们”、看上去“很MAN”,实际上缺乏自强自立、责任担当等精神品质,是不折不扣的“巨婴男”和“妈宝男”;有的女性虽然看上去瘦小柔弱,但骨子里却无比顽强、坚韧。“阳刚之气”并非男性所独有的精神气质,没有性别之分:“阳刚之气”也不能徒有其表,而是要看一个人的内涵。


  一个理性、成熟的社会,在包容多元化、个性化审美的同时,弘扬“阳刚之气”,就是弘扬果断、勇敢、坚韧、担当等精神品质。人与人之间容貌或有差异、外形风格不同、颜值也有区别,却可以具备同样的“阳刚之气”。


  法国哲学家福柯有句名言,“一个人最好的作品,就是他自己”。涵养青少年的“阳刚之气”,关键要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化进程中“处处留心”。磨砺青少年的意志,淬炼孩子们的精神,只有经历过痛苦的破解成蝶,只有经历过大浪淘沙,青少年们才会更有“阳刚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