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防疫好习惯成市民自觉行为
发布时间: 2021-07-16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记者 池妍

幼儿园老师在教育小朋友养成勤洗手生活习惯。林洁松 摄


  2020年春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也让人们意识到文明生活与健康素养的重要性。面对疫情,党和政府果断按下“暂停键”,宅家、网课……与此同时,党媒和各级宣传部门不遗余力开展良好卫生生活习惯宣传。一年半过去,从被动到主动,市民的自我防护意识大幅提高,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使用公筷公勺等疫情期间培养起来的好习惯、好规矩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自觉行为。这段2020年的红色印记,必将被载入史册。


  市民出行多了“防备”


  6月26日,市民周媛准备出门前往超市购物,从家里的医药箱拿出一只新口罩,出门戴口罩已经成为她的生活习惯。“现在虽然不那么严格要求戴口罩了,但坐滴滴、逛商场等都会习惯性佩戴口罩。”周媛说,去年疫情爆发期间,口罩成了大家的抢购品。有一段时间家人从各种途径买口罩、囤口罩,一时间出现“一罩难求”的情况。


  周媛直言,在那段特殊时期确实不容易,全家人坚持尽量减少外出并循环使用口罩。之前口罩紧缺的时候,因为买不到儿童口罩,自家孩子只好戴成人口罩,药店口罩补货上架后,孩子主动地要求买儿童口罩,“五六岁的孩子,就养成防护意识了。”


  和周媛一样,绝大多数市民在出门时都会随身携带一只医用口罩,在前往人员密集或空气流通相对较差的公共场所时会佩戴好口罩再进入。


  7月13日上午10点左右,在榕城区晓翠路一家银行入门处,工作人员正手持体温枪,为每一位进入银行大厅的市民测量体温,并提醒市民需佩戴好口罩再进入银行。在银行大厅内,记者看到,银行工作人员与办理业务的市民均佩戴了口罩。


  勤洗手、多通风成习惯


  疫情防控期间,专家讲解个人日常卫生防护措施时,都会提到“勤洗手”。


  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谢阿姨曾一直为家人无法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而苦恼,经过这次疫情,谢阿姨的这一困扰终于解决了。“以前,老公、孩子每次回家,我恨不能把水龙头拉到他们面前,帮他们洗手。现在好了,他们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谢阿姨说,为了让家人做好防护工作,她采购了一批抑菌洗手液,还将正确的洗手方式发到了家族微信群里。


  “免洗洗手液和消毒纸巾都是出门标配。”家住江南新城的林女士告诉记者,疫情期间,她就特别注重家人的健康防护,车里会常备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以及消毒湿巾等,无论是接小孩放学还是和家人外出都可以随时洗手消毒,“现在小孩一上车就自己使用起来,有时我们大人忘了洗手,孩子们倒成了‘小小监督员’了。”林女士笑道,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开窗户通风透气,这已成日常习惯了。


  公筷公勺成“标配”


  除了佩戴口罩,勤洗手、多消毒,使用公筷公勺、不聚集等防疫措施也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


  “以前我们家来客人了会偶尔使用公筷公勺,不是长期的习惯。但经过这次疫情,我们现在一日三餐都养成一菜一筷,一汤一勺的就餐习惯,这些习惯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家住同心路的黄阿姨说,为了更好地让家人适应,她特意去买了颜色不同的筷子,以便区分。黄阿姨说,使用公筷公勺既是对健康负责,也是对家人的关爱。


  从一开始宣传提醒、密切管控,到自觉行为,市民疫情防控的意识并没有因为常态化防疫而松懈,反而更加注重和遵守相关政策。


  “我家孩子今年‘出花园’,在两个月前就预定了酒家,打算邀请亲友聚餐,因前段时间我省疫情有所抬头,于是我和家人商量后果断取消了亲友聚餐。”家住榕城区椟松路的郑先生说,作为国家公务员,更应该积极响应倡议,从自身做起,才能最大程度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外甥也是今年“出花园”,大家不约而同地响应号召,取消聚会,减少聚集。


  记者走访发现,越来越多的市民注重防疫工作的细节,如75%浓度的酒精不宜在空中喷洒,要涂抹、擦拭,以免引起火灾;口罩使用后需要折叠、扎紧、装袋,甚至消毒后再进行丢弃;主动接种新冠疫苗……大家努力维护好个人和身边的环境卫生,把健康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