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预防为主的大健康理念持续深化
发布时间: 2021-07-20 来源: 健康报 作者:

  “过去两年,健康中国行动稳步推进,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模式初具雏形,从中央到地方、跨部门宽领域的工作网络基本形成,预防为主的大健康理念持续深化。”7月16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如此总结健康中国行动两周年的成绩。

  2019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同年7月18日,健康中国行动启动仪式举行,拉开了在全国推动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大幕。

  全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3.15%

  居民健康素养是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也是健康中国的重要衡量因素之一。

  发布会透露,202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3.15%,较2018年的17.06%提升了6.09个百分点。202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6.9/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5.4‰。

  在北京,2020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已达36.4%,提前实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目标。居民健康素养的提高,也促进了该地区健康指标的提升和优化,北京市目前人均期望寿命82.43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4.34/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98‰。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一级巡视员高小俊表示,该市在健康素养水平提升方面重点做了3项工作:一是关口前移,重视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素养提升。北京市加强健康细胞工程建设,调动社会力量关注健康,开展全生命周期健康照护。目前,全市有健康促进社区1594个、健康学校1161所、健康示范村1002个、健康医院204个。二是关注城乡差别,重点加强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提升。2018年,北京市实施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对13个涉农地区开展了健康教育进乡村行动。2020年,北京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5.8%,较2018年增长4.2个百分点。三是注重宣传引导,将健康提示落实到居民日常生活环节。北京市采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日常宣传和重点宣传、一般人群与重点人群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具有首都特点的健康素养推广常态化、大众化模式。

  大家一起干的劲头越来越足

  “健康中国战略的根本目的是全民健康,实现路径是共建共享。”毛群安结合亲身经历说,参与健康中国行动两年来的各种活动,明显感觉到,行动的实施主体正逐步从单纯依靠卫生健康部门向全社会整体联动转变,全民参与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大家一起干的劲头越来越足。

  共建共享健康中国,江苏省苏州市一直在努力。该市副市长曹后灵介绍,2001年,苏州把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写进党代会报告中。经过20年努力,健康城市建设逐步实现了由碎片化向系统化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苏州坚持了3条举措。

  一是全员推动。比如,城乡一体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生活污水处理,全市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目前已接近100%.二是全程覆盖。从疾病救治、慢病防控、健康促进、综合监管、公众参与等多方面着手,建立“无病要防、急病更急、慢病要准”的健康的管理格局。比如,实施健康市民专项行动,累计开展了各类筛查676万例,全市90%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型为市民健康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三是全民参与。比如,连续8年把公益救护培训放进政府办实事项目,累计培训120多万人次。

  建立常态化监测考核工作机制

  监测、评估和考核,是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的关键举措之一。毛群安介绍,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通过调查研究,已经逐步建立了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监测考核机制。按照年度的重点任务,确定了评分细则和考核指标。依托全国健康乡村动态监测系统,研究开发健康中国行动考核模型,加强考核与监测评估的衔接联通。下一步,将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形成对2019年、2020年的总体监测和试考核结果。发挥好监测评估“晴雨表”和考核“指挥棒”的作用,“目标是建立一个常态化监测考核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健康中国行动”。

  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王水平介绍,江西省健康中国行动去年73%的指标已达到2022年的目标值,尤其是把开展健康中国行动的考核作为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了考核“指挥棒”的作用。

  王水平表示,去年9月,江西明确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常态化疫情防控纳入考核内容,实施项目化管理。全省共储备770个公共卫生项目,有282个补短板的项目纳入了省政府调度项目大会战,累计开工的项目401个,总投资达到1043亿元。今年,江西又完善考核方案,要求统计部门将主要的健康指标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要求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使用的重要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省卫生健康监测评价中心于今年成立,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88个,主要承担健康江西行动的监测分析、考核评价等技术支撑工作。各市县也陆续成立相应专门机构,解决了“有专门人员、有专门机构、有专门经费”等现实问题。(首席记者 姚常房 实习记者 吴倩)


(编辑:孙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