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头题字 余锦年
余
yú,潮音e5(与5)
余姓在揭阳有2.64万(2011),在各姓中排第38位,占揭阳人口的0.40%.余姓在全国约有人口611万,在各姓中排第41位,占全国人口的0.47%.
寻根溯源
余姓来源有四:1.出自除国,属以国为姓。商末有除国(都城在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商亡后,除国亦亡,公族以“除”去偏旁后的“余”为氏。2.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后裔,属以名为姓。据《风俗通》载,周武王的后裔一个叫由余的,祖先是晋人,避乱于西戎。由余本来在西戎为官,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就留在秦国为臣。他为穆公谋划征伐西戎,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其后代子孙以其名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余。3.出自春秋时赤狄族隗姓。据《国语》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姓。”4.出自于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始祖系元朝武平王东路蒙古元帅不花铁木耳。不花铁木耳共生九子一女,元末避居庐州(治所在今安徽省合肥市)后,取玉字谐音更姓为余或俞,其役从和家丁则更姓为于。
余姓还出自少数民族的汉姓。近代,居住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及嘉陵江上游地区西支流白龙江、白水江和涪江流域的白马藏族严茹氏、热则氏、陪茹氏,均汉姓为余姓。
此外,今回、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黎、傈僳、佤、畲、高山、拉祜、纳西、羌、仡佬、锡伯和保安等民族也有余姓。
迁徙分布
余氏的发祥地在今陕西凤翔至咸阳一带。秦汉以后,余姓族人东迁,一支迁入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一支迁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一带,并落籍此地繁衍发展。汉以后,余姓有不少迁居今浙江、江苏、江西等地。
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郡一带的望族。又由于北方战乱,余姓南迁今湖南、湖北。南朝宋有余齐民,晋陵(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以孝行著称,为唐代以前唯一见诸史册之余姓人物。
唐初,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余姓将佐随往并落籍福建。唐末,有建阳(今属福建省南平市)人余镐在黄巢攻陷建州时,避居莆田,后耕隐壶山以终;还有余渊海因避黄巢兵,自福建同安北迁邵武,于唐僖宗光启年间(885~888)再转入韶州曲江县(今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武溪,是为余姓入粤始祖。此后不久余渊海次子余咸徙居湖南长沙,三子余衮迁居浙江杭州,长子余从留居当地。其三子后裔又有迁江西之奉新、临川,广东之五华、梅州、大埔、平远、海丰等地者。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布全国。
明洪武年间(1368~1398),余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安徽等地。明清之际,余姓不仅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之余姓也得以繁衍发展。
清代,有余姓自福建省迁至台湾,此后又有移居海外者。
今余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四川、广东、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为多,7省余姓人口约占全国余姓人口的77%.
揭阳余姓概略
普宁市船埔镇天青村。
揭阳余姓迁入的时间,始于宋末元初。
宋初工部尚书、韶州曲江(今属韶关市)人余靖的第三子余叔英,于宋政和年间(1111~1115)到潮州任知军州事,余叔英的侄子,即余靖长子余伯庄之子余嗣光同到潮州任司户。余叔英后病逝于潮州,其后裔迁居于今粤西开平、台山等地。余嗣光则在潮州落居,这支余姓尊先祖余靖为入潮余氏始祖。
南宋淳祐七年(1247),余靖的8世孙余瑰登丁未科进士,官至翰林院学士。余瑰有3个儿子:余康、余宁和余平。余康后任潮阳县教谕,其后人后移居澄海莲阳;余宁于宋末元初迁居揭阳县城;余平则迁至潮阳县黄坑都钱湖桥(今普宁市洪阳镇钱湖村)寨仔内,成为普宁余姓开基祖。
明代,余平的裔孙一支迁至惠来县龙溪都北部地区(今普宁市船埔一带)定居,繁衍为今船埔余氏。嘉靖四十四年(1565),普宁尖石北山人余法高迁至惠来龙溪都龙江东北岸,向颜、谢两姓买地搭寮创业,并将买下的地称为余家寮(今属惠来县葵潭镇新联村)。后颜、谢两姓外迁,余家寮繁衍为余姓村落。
■中华百姓本一家
余姓与他姓
姬:春秋时,周武王的后裔由余在秦国为臣,为秦穆公谋划征伐西戎,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其后代子孙以其名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余。
隗:据《国语》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姓。
佘:秦朝时,大臣余方策因反对秦始皇焚书坑儒和修筑长城,被秦始皇处死,并株连九族。余方策的一支子孙逃至新郑(今属河南省郑州市)定居,改姓佘;东晋时,晋明帝(323~326在位),赐大臣余讽改姓为佘。
徐:秦始皇时,余振魁因触犯朝廷被诛,其子女散往各地,一支隐名改姓徐。
涂:秦始皇时,余振魁因触犯朝廷被诛,其子女散往各地,一支隐名改姓涂。
玉里伯牙吾:元末,蒙古族玉里伯牙吾家族避居庐州(治所在今安徽省合肥市)后,取玉字谐音更姓为余或俞,其役从和家丁则更姓为于。
严茹:近代,白马藏族严茹氏汉姓为余姓。
热则:近代,白马藏族热则氏汉姓为余姓。
陪茹:近代,白马藏族陪茹氏汉姓为余姓。
■揭阳百科
图例 ●单姓或主姓村 ○多姓聚居村 ▲单姓或主姓自然村 ■文物点和旅游景区 阿龙 制图
告陂村 Gàobēi Cūn
行政村。位于龙江一级支流高埔溪中游段,隶属普宁市船埔镇。人口1700.包括告田、陂坑和坑背3个片村,村委会驻告田片村。1987年从天青乡析出,自成行政村,以两个人口较多的片村告田和陂坑各取一字命名。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部分砖瓦木结构平房。有耕地349亩、山地4565亩,主种水稻、甘薯,种植青梅、橄榄、菠萝等水果。属革命老区。县道X096线新(揭西新洪)大(坪)公路从村境经过。
两坑村 Liǎngkēng Cūn
行政村。位于龙江一级支流高埔溪中游段,隶属普宁市船埔镇。人口1300.包括南泗坑和马坑两个片村。村委会驻南泗坑片村。1987年从天青乡析出,自成行政村,因两个片村均有“坑”字而取名。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部分砖瓦木结构平房。有耕地459亩、山地5654亩,主种水稻、甘薯,种植青梅等水果。属革命老区。有简易公路通县道X096线新(揭西新洪)大(坪)公路。
岐岗村 Qígǎng Cūn
普宁市洪阳镇岐岗村。
行政村。位于榕江一级支流洪阳河中游东岸,隶属普宁市洪阳镇。人口4000.明代中期,有高、卓、林等7姓居民聚居。因聚落位于小山岗上,遍地生长黄栀,“栀”与“岐”方言同音,故名。明成化十八年(1482),余姓一支从海阳鹳巢(今属潮州市潮安区)迁此定居,后他姓迁走,聚落纯为余姓。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多三合土瓦木结构平房。有耕地1000亩。以农为主,种植水稻,产各种时令蔬菜,尤以苦瓜闻名。部分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属革命老区。大革命时期,村民抗暴拒租,大革命失败后,遭国民党顽固派烧杀抢掠27次。省道S237线灰(寨)田(汕头市潮南区田心)公路从村中经过。
天青村 Tiānqīng Cūn
行政村。位于龙江一级支流高埔溪中游段,隶属普宁市船埔镇。人口2200.曾名天青湖,亦名天井湖。因地处丘陵,四面环山,中间低平,且有一池,远观似井,近看似湖,故称天井湖。新中国成立后简作今名。明末,余姓居民于此定居。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有耕地543亩、山地4082亩,主产青梅、菠萝、橄榄、香蕉等,曾以盛产柿饼著称,兼种粮食作物。属革命老区。有简易公路通县道X096线新(揭西新洪)大(坪)公路。
行政村。位于龙江干流葵潭段东岸,隶属惠来县葵潭镇。人口4000.包括余家寮、葛鱼塘和缶窑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余家寮自然村。余家寮原名溪墩界,昔为颜、谢两姓居民聚居村落。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余姓一支从普宁北山村迁此搭寮定居,并向颜、谢两姓购置田舍,后颜、谢两姓相继他迁。明万历十一年(1583),余姓将村名改作今名。聚落呈圆状分布,建筑多为泥瓦木结构平房。有耕地713亩,主种水稻、番薯、甘蔗;山地4500亩,营造薪炭林和种荔枝、香蕉、桃、李、柑橘、菠萝等。有15%的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属革命老区。有简易公路通省道S337线广(汕头广澳)葵(潭)公路。
中华名人
余靖:北宋工部尚书。以敢直言著称,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并称“四谏”。
余端礼:南宋左丞相。
余怀:清初诗人、文学家,有《味外轩文集》《研山堂集》《秋雪词》及笔记《板桥杂记》。
余象斗:明代通俗小说的编著者和刊行者。
余集:清代著名诗画家。乾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善写山水,兼长画卉禽鸟,无不入妙,尤工仕女,有《秋室集》。
余栋臣:清末著名反洋教英雄。
余三胜(1802~1866):现代京剧艺术家。
余青松(1897~1978):当代天体物理学家。
余汉谋(1896~1981):民国时期陆军总司令,曾率部参加淞沪抗战。
余冠英(1906~1995):当代中国古典文学专家。
揭阳名人
余时亨:潮阳县惠来都人,宋开庆元年(1259)特奏进士。
余长成(1897~1927):普宁林惠山村(今属洪阳镇)人,林惠山农协执委,牺牲于岐岗白沙坛。
余顺廷(1881~1928):普宁岐岗村(今属洪阳镇)人,岐岗村农民自卫军战士,牺牲于洪阳。
余娘妹(1908~1928):男,普宁岐岗村人,岐岗村农民自卫军战士,牺牲于岐岗。
余兴来(1896~1928):普宁林惠山村人,林惠山村赤卫队员,牺牲于林惠山村。
余为龙(1917~1941):揭阳县榕城人,中共闽西南特委宣传部部长,为革命忘我工作,致患上恶性疟疾病逝。
余清华(1885~1955):普宁天青湖村(今属船埔镇)人,西医师,民国时期流沙普宁私立普济医院的创建人之一。
余秉坚(1910~1986):普宁船埔天青村人,闽粤赣边纵队第二支队后方野战医院院长、汕头市市立医院院长。
余世昌(1922~1994):字凤生,号白丁,榕城人,当代知名画家。
闽西南特委宣传部部长余为龙
余为龙(1917~1941),揭阳榕城人。1934年,余为龙在揭阳县立第一中学高中部读书,担任学生自治会主席。东北三省沦陷,华北、上海相继被侵,余为龙激于爱国义愤,组织同学参加社会活动,宣传抗日,遭到校长曾靖圣的反对。余为龙召集部分学生会干事,到藏书楼与曾面对面讲理,余等义正词严,迫使曾不得不作出让步。余为龙每次上街宣传,口若悬河,常使听众动容。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共地下工作者林美南、郑玲来揭阳开展活动,发现余为龙是抗日的进步青年,即吸收其参加揭阳青年抗日救亡的筹备组织。9月28日,揭阳青年救亡同志会在国民党县党部礼堂成立。余为龙集中全部精力开展“青救会”的工作。1938年5月30日,林美南、郑玲两人介绍余为龙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中共地下党在启蒙小学内开办多期的党员训练班和青年干部训练班,余为龙在班内主讲《青年运动史》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教程》等,使学员深受教育。余为龙在揭阳青抗会担任第二、三届的宣传委员,并任中共揭阳县委、县工委青年部长。他经常外出检查各青抗分会工作,并领导揭阳一中、揭阳真中、揭阳简师的学生运动。
1939年6月,日军全面进攻潮汕,中共党组织派遣余为龙、刘百泉、李腾驹3人到驻锡场的国民党保安二团二营,和营长蓝举初洽谈,结果,蓝同意由青抗会派遣前线随军工作队30人,随该营开展战地宣传教育。年底,国民党反共高潮波及揭阳,余为龙写了一篇题为《序幕》的文章登载在党的内部刊物上,指出:逆流猖獗,反动派已磨刀霍霍,新的斗争“序幕”即将揭开,共产党人要有充分准备。
1940年9月,揭阳青年抗敌同志会被迫解散,余为龙写了《告人民书》,张贴在西马路上,并根据上级指示,协助县委将部分骨干人员安插到农村和外地及国民党的机关工作。
“皖南事变”后,余为龙等人将中共中央《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等文告进行翻印,乘夜张贴在榕城大街小巷,使民众知道事变真相。不久事泄,余为龙等为县警察局通缉,中共揭阳地下党组织通知余为龙赴福建闽西南党校学习,后被派到福建龙岩负责领导工作。
在龙岩,余为龙由于成绩卓著,被任命为闽西南特委宣传部部长。他日夜操劳,忘我工作,不久患上恶性疟疾,于1941年秋逝世。
潮汕知名画家白丁
余世昌(1922~1994),揭阳榕城人。字凤生,号白丁,以号行,别署问石轩。幼年受其族人余翼三老画家的影响,对书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余老的指导下,边打杂工边学绘画。
余翼三辞世后,白丁继承其衣钵,立志从事书画艺术。时临摹明清及近代名家画作。私淑同邑林天均画风。山水浓墨重彩;人物线条古朴干脆,逸笔草草而神采奕奕;花鸟则形神具备,甚有动感。白丁是潮汕继林天均之后最有个性的画家,擅篆刻,所作刀法古拙,不拘一格,颇得天趣,时人誉为“岭东金石名师”。有钤印本《问石轩印存》《且集》等,以《陋室铭》《岳飞满江红词》《归来去辞》长幅巨制印谱为代表作。
白丁精于篆刻,中国画则人物、山水、花鸟皆能,而且作品很多。其人物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宗教神话人物,一类是生活中的民众,后一类画得更为生动。笑佛、寿翁、钟馗、济公甚至于钓蟾蜍的刘海,在我国民间绘画中都有一定的模式,白丁在画这些人物时,采用的手法是把这些神话人物生活化,所以给人以和蔼可亲的感觉,因而也受到广大民众和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白丁的山水画以大写意为主,而且常常配上一些小小的点缀性人物。他采用花鸟画的技法来画山水,用笔急促粗犷,不事雕琢,也无拘泥于传统山水画的皴法,设色也富笔意,个人面目鲜明。
白丁的花鸟画保留海派绘画语言最为明显,注重笔墨的苍润,以及线条的书写性、色彩的丰富等等。他的花鸟画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线条的不确定性,所以有时像画速写一般,但由于他的线条灵动多变,所以反而增加了画面的绘画性。他画鸡画得很好,不但造型准确,而且都很生动,姿态也很丰富。
白丁在以海派为主要绘画语言的岭东画坛,凭借自己的天分,形成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堪称岭东画坛的一位怪杰。
乡间良医余秉坚
余秉坚(1910~1986),普宁县船埔天青村人,从小跟当医生的父亲余清华学习医疗知识。
青年时,余秉坚就读于揭阳县五经富(今属揭西县)道济中学,毕业后在普宁私立普济医院随父习医,又向泥沟村中医师张伯茂学习中医。1933年随父到流沙开办赞元医局,推广西医医疗技术,实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他对病人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对经济困难的病人不仅施医赠药,且资助路费,他和他的父亲被民众誉为“父子良医”。他出身于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家庭,曾被选为流沙教堂长者。1938年参加普宁青年抗敌同志会后,说服教友把教堂作为青抗会集会的场所。1939年协助普宁青抗会举办救护训练一批战时救护人员。还用教堂的讲坛宣传国共合作抗日救国的道理。1945年,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建立后,他经常为革命队伍秘密供应医疗器械和药物,掩护和抢救伤病员。1948年初,中共普宁地方组织利用赞元医局做交通情报工作,有一武工队员进入流沙侦察敌情,遇上警察及联防队戒严搜查,武工队员躲入赞元医局,余秉坚急中生智,装作为他切脉诊病,终于脱险。
1949年5月,流沙解放,余秉坚被军管会委任为流沙商会会长。6月,到大北山参加革命队伍。8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二支队野战医院院长,其时国民党台湾新军犯流沙,赞元医局及其家资两次遭洗劫,他仍坚持工作,完成抢救、医治伤病员任务。还克服困难,自编教材,以速成办法为野战医院培训一批战地救护人员。10月,潮汕全面解放后,随边纵第二支队到汕头,任汕头市市立医院院长。他努力学习,虚心听取各方意见,摸索管理城市医院的方法,扭转了接管初期的混乱状态,逐步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余秉坚后来在政治运动中,多次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但他仍没放下手中的听诊器。1960年起,为汕头市安平诊所门诊医生。晚年移居流沙故家。1985年,汕头市卫生局给予平反,恢复名誉。1986年3月8日病逝。
本版文章除署名外,均为阿龙撰稿。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