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郑楷:民国军界才子,爱国民主人士
发布时间: 2021-09-08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记者 蔡逸龙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66)


郑楷(1890~1974)。郑胜芝 提供

郑楷故居位置图。阿龙 制图

记者在港墘社区居委会采访郑胜芝(中)和郑泽春书记(左)。郑少锋 摄

港墘老寨门,寨门外东侧为椟松港。阿龙 摄


永昌围。阿龙 摄

郑胜芝(中)向记者介绍说,爷爷当年就住于这间伸手间。郑少锋 摄


  来到港墘社区,在椟松港西岸的老寨寨门内,有一处潮汕传统下山虎小院子永昌围,爱国民主人士郑楷的故居,就在这个坐西面东小院子的南侧伸手间。


  郑楷是民国时期揭阳的一个传奇式知名人物,他青少年入读黄埔陆军小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进而留学法国并旅欧10几年,20世纪30年代返回祖国参加军队教育和军事文献编译整理,解放后在广东省文史馆工作的事略,在家乡为世人津津乐道。2021年初秋,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走进港墘,探访了这个传奇人物的生平故事。


  档案资料对郑楷的记载


  记者搜索到广州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民国广东将领志》收录有“郑楷”词条——郑楷(1892~1958),字巽甫。揭阳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科毕业。1929年任广东编遣区第一师二旅参谋长,第八路军总部参谋处长。1931年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少将参谋。1932年兼任广东军事政治学校军事深造班少将主任教官。1936年任中央陆军工兵学校部教官,第四路军军官训练团副教育长,广东绥靖公署军训处长。1945年9月授陆军少将。1947年11月退役。


  而在地方志方面,1999年《榕城区志》和2005年《揭阳县志(1986~1991)》也收录有“郑楷传”,两志内容完全相同——郑楷(生卒年不详),号巽甫,榕城人。民国初以官费留法攻习海军,学成归国,值宁(广西)粤(广东)分立,被陈济棠截留委任东南军政教官,后供职国民政府。因不为蒋介石赏识,长期被闲置,授少将高级参谋虚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东省参事室参事,曾奉召赴京,陪同周恩来总理接见法国贵宾,充当翻译。享年约80岁。


  上述2005年的《揭阳县志》是全文搬用了1999年《榕城区志》内容,与《民国广东将领志》只述及民国时期内容稍有不同,后者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点儿内容。但对于述及的宁粤分立,记者搜索了民国历史资料,基本可以确定两志错植了括注:宁不是广西,而是南京的省称,南京为其时的民国首都,宁粤分立又称宁粤对峙、宁粤冲突,是南京蒋介石集团与广东国民党派系之间的纷争。


  自然,小纰漏并不影响郑楷成为地方志载录的有影响历史人物。那么,郑楷又是如何从揭阳椟松走出去,成为广东乃至中国历史舞台上一个“角色”的呢?


  到省城入读黄埔陆军小学


  郑胜芝,港墘社区人,生于1942年,是郑楷的孙子。在1998年港墘村派出人员参与编辑《椟松乡志》时,他的家族整理有郑楷的简历,供乡志修编时参考。


  据郑胜芝介绍,爷爷属牛,1890年1月10日出生,其时为光绪十五年(己丑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日。记者查阅郑楷的同乡同学吴文献、同省同学陈济棠,均生于1890年,因此,上述3志对于郑楷的生年,均有误。


  据《椟松乡志》谱牒载,郑楷的父亲郑邦熙,为椟松郑氏22世邦字辈,生有4子,分别为郑同平、郑锦赐、郑锦贤、郑楷,4兄弟中,郑楷最小,3位兄长均从商。


  郑楷在家乡读小学时,成绩突出。他的一位老师叫杨淡吾,今人孙淑彦在《点击揭阳清末民国书家》一文中谈到杨淡吾的学生,“门人如吴文献、林清扬、郑楷、许照寰等多有成就”。


  光绪三十三年(1907),郑楷17岁时,到省城的黄埔陆军小学读书。在这所清朝地方政府办的军事学校里,他与来自广东防城(今属广西防城港东兴市)的陈济棠成为同省同窗同学,这为他日后在广东工作埋下了伏笔。


  郑楷在黄埔陆军小学毕业后,又到武昌陆军预备学校继续深造。此时,清朝覆灭,民国建立。在武昌陆军预备学校毕业后,郑楷又往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升学。同来这所学校就读的潮人同学中,有魏潜之、吴文献、林彬等多人。后来任民国副总统的李宗仁,以及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何键,也是当时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同学。


  1916年8月,郑楷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毕业后,他曾任少校教官3年。


  为求深造,赴法留学


  1920年,适潮州各县有选送半官费(每年400元)留学法国学生之举,郑楷极欲参加赴法留学,但家贫无力负担这另一半的自费资金。就在这困扰之中,家乡的族叔郑秉枢极力安慰、鼓励,并应允替他解决费用,郑楷于是得以欣然赴法留学。


  郑秉枢为椟松郑氏第22世邦字辈,是郑楷的族叔。据《潮汕人物辞典》载:郑秉枢(1877~1934),字伯衡,号邦展,椟松埔上村人。幼喜读书,师事林拱棠课艺。清朝贡生。初在邑中设帐授徒,再受聘为汕头华英中学文史教员兼中文秘书,旋与郑雄一、林国英、林守笃等创办汕头图书报社,致力宣传辛亥革命。1907年回乡创办务本学校,开揭邑乡设学校之先河。华英中学后改为(汕头)市立一中,郑秉枢在校任职逾20年,复与郑之栋、黄鸣初共创日新国文专科学校于汕头市中山路。再又受聘为汕头淑德女中国文教师至去世。一生从事教育数十载,可谓桃李盈庭。


  郑楷留学法国时,开始学习文学,后因经费短缺,生活难以为继。国民党左派领导人廖仲恺特别关注这个军事优等生,在得知情况后,亲自去函介绍郑楷转入法国陆军大学学习。而家乡方面,族叔郑秉枢又伸出了援手。


  郑秉枢的儿子郑守仁曾与郑楷同住广州30多年,在家乡编辑《椟松乡志》时,他在加拿大专门撰写了《郑楷生平》一文寄回家乡,在文章中,他写到了郑楷的这段艰辛岁月——“(郑楷留法)4年后,揭阳县政府因县库支绌,无法支付留法学生之半官费款项,致留法学生生活陷于困境。郑秉枢乃向海内外巨商呼吁援助,反应良好,但仍有不足之数。郑秉枢辄用己钱购潮州抽纱打包寄与郑楷售卖得款维持生活。郑楷在法国陆军大学毕业后,复往德国及英国考察、研究军事。他在欧洲前后共12年(实为10余年),生活无虞匮乏,皆赖郑秉枢为其设法筹措,难怪郑楷尊敬郑秉枢若己之严父。”


  历经勤工俭学,1927年,郑楷在法国陆军大学第47期毕业。翌年,他由其时的民国专员黄慕松聘为佐理,出席日内瓦国际裁军预备会议及苏黎世万国空测会议,考察欧洲16国军事及空测业务,编辑相关书籍。


  回归祖国,军中育才


  1929年,郑楷之军事学识在全中国军界中,已算杰出人物。1930年,他离开欧洲返回祖国。得知郑楷归国,各方都争着要他。其时,因蒋介石囚禁立法院长胡汉民,引发反蒋势力迅速集结,一批国民党元老派南下广东,与粤方军事实力派人物陈济棠结成同盟,在广州成立非常会议,声势颇大,全面挑战国民党中央权威,史称宁粤对峙、宁粤分立。当年郑楷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潮籍同学魏潜之、吴文献、林彬等皆在广东,遂极力挽郑楷留在广州工作。郑楷也与陈济棠有同窗之谊,加之广东又是家乡,就留在广东,由陈济棠任命为燕塘军校少将教育长兼编译处处长。椟松家乡人的郑鼎新、郑人俊皆以少校衔在编译处任职。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全国上下呼吁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宁粤对峙在大敌当前之际最终走向和解。


  1932年,郑楷应南京政府聘任,以专员之职出席瑞士日内瓦国际裁军会议、考察德国国防工业,编述会议纪要及考察记。会议闭幕后返国,仍回粤任职,除曾任军校教育长级深造班主任等职外,大部分时间致力于编译工作。1936年3月被授予陆军步兵上校军衔,同年10月任广东第四路军总指挥(余汉谋)部军官教育团副教育长等职。


  抗战初期,郑楷任广东绥靖主任(余汉谋)公署训练处处长,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部战时干部训练团主任教官。抗战时期广东沦陷,因郑楷所任职位为闲职,被迫率家属随疏散队伍逃难,避居顺德乡间,后辗转徙至香港九龙大埔乡。


  1941年底,香港沦陷,郑楷携家带口转往广西桂林,在李济深手下工作,1942年6月任桂林办公厅少将高级参谋。桂林沦陷后,又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


  抗战胜利后,郑楷回到广州,由张治中介绍到行营,任广州行营少将参议等职。1946年7月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但同时退为备役,郑楷遂退居九龙。


  1948年1月,以宋庆龄为名誉主席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在香港成立,李济深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郑楷一向与李济深交好,李济深安排他参加民革旨在反对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对国民党干部策反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感召下,郑楷于1950和1951年两次回穗,焕然一新的变化令他决心弃旧图新,报效祖国。于是,他1951年秋先行回穗,10月经统战部举荐到武汉中原大学政研班学习,他的家属亦于1952年从香港回到广州。1952年至1974年,郑楷先后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参事室任研究员、参事等职,享受行政14级薪酬待遇。因曾留学法国,熟练法语并对法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较深的认识,郑楷曾奉召赴京,陪同周恩来总理接见法国贵宾,充当翻译。


  1974年7月15日,郑楷因病在穗辞世,享年84岁。经政协广东省委批准,以爱国民主人士之身份将其骨灰置于广州革命公墓内。


  乡贤德声,传诵闾里


  我们在港墘社区党委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郑泽春和郑胜芝老人的陪同下,来到了老寨片的永昌围,这是一座潮汕传统下山虎格局小院子,坐西面东,进门为一天井,中间是客厅,南北两边是两间里房和两间伸手间。郑胜芝老人说,他的爷爷郑楷因在4兄弟中排行最小,分得南侧的伸手间。他的奶奶就在这间房子里生下了他的父亲。


  郑楷在家里生活至小学毕业,就到广州入读少年军校,此后,大部分时间在外地读书,偶尔返乡省亲。他的父母为他操办了一门亲事,娶了城里商户“钟和记”的大小姐钟育秀。


  后来,钟育秀为郑楷生下了一个儿子,就是郑胜芝的父亲。但因为是包办婚姻,郑楷对钟氏太太的感情不深,加之在外求学甚少回家,家里全由钟氏太太独自带孩子。


  郑楷留学法国时,与一位瑞士姑娘产生感情并结婚,两人生育有一女儿。


  回国在广州工作后,因广州、香港相继沦陷,瑞士太太带女儿返欧,随后断了音讯。郑楷后来在颠沛流离中又与一广州女子吕少玉结婚,两人生育3个儿子,郑楷分别为儿子取名诗正、诗直、诗忠,期望后辈为人正直、忠诚。


  郑胜芝曾多次到广州探望爷爷。他对爷爷的深刻印象,是高大魁梧。据他介绍,郑楷身高2.1米,体重300斤。他的睡床,得专门定制。再就是爷爷学识渊博,能说多种语言。在广州生活的一段时间里,爷爷曾叮嘱他向吕氏奶奶学习广州话,这样才可以在广州立足。


  据郑泽春书记介绍,村里的老辈人曾说,郑楷在学有所成返乡省亲时,曾向村里的族老提出村里要设立公厕,拓修通往南侧官道的路,并对村里的规划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