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西头:从宋代乡村到繁华城市居民区
发布时间: 2021-10-20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记者 蔡逸龙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69)


西头俯瞰图。郑楚藩 摄


西头社区居委会办公大院。阿龙 摄


西头社区位置图。阿龙 制 图

有着230多岁的古榕树。阿龙 摄

位于榕华大道东侧、西头社区西南边的西头村口。阿龙 摄

西头居民活动室。阿龙 摄

1946年揭阳县城地图上今西头社区地域为港墘管辖。阿龙 截图


  从钓鳌桥往东,沿临江南绿廊东行2.4千米,来到北河大桥下,沿榕华大道南行570米,走进榕华楼南侧小巷,就来到榕城区榕华街道西头社区境内。2021年季秋,记者一行走进西头,这是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经过的第9个社区,也是进入椟松境内的第2个社区。


  西至榕华大道,北至榕华楼南小巷,东至毓秀路,南至西头新区,是西头社区居委会的管辖范围。


  西头得名于在椟松之西


  西头社区,在2005年以前,称为西头村。据1998年编写的《椟松乡志》载:“西头村,因位于椟松乡之西而得名,系由埔上、港墘、巷畔郑姓村民及他处宗亲先后迁入蕃衍而成。西头与埔上、港墘、巷畔同样,昔年也有极少数他姓人氏居住,经年长日久而融合为一姓。”


  西头,是以方位得名的,这从当地群众将西头sai1tao5(狮淘)读为sai1tao7(狮套7),即可明白是方位词。这跟普通话的轻声异曲同工,“头”在普通话附于方位词后面,构成新的方位词时,读为轻声,如西头(xītou)、后头(hòutou)。


  但在椟松郑氏未拓展这个地方之前,这里又叫什么名字呢?


  据2002年出版的《揭阳市地名志》载:“西头村,北宋末期创村。”


  北宋末期创村时,村子就不叫西头村了,因为既然西头是依方位命名的,那就是在椟松形成聚落之后才得名,而椟松郑姓由当时的蓝田都(今揭东新亨)迁来的第一站是埔上村,西拓第二站取了原在新亨的名字“椟松”,郑氏第13世郑必径定居港墘时,时间已经来至明朝初年。所以此后出现西头的名字,最早也只能是在明初。


  那么,明代以前,村子叫什么名字呢?


  在清雍正、乾隆两本《揭阳县志》中,古教场北侧、北河支流小河汊东侧标有4个村落名字,自西而东分别为:狗吠寮、椟松村、埔上村和下港村。4个地名之中,埔上是持续至今的地名,下港则为今凤港。那么,狗吠寮和椟松村就应为今西头、港墘和巷畔的地盘了。据此判断,狗吠寮,极有可能就是西头村在清代的名字。


  但据《椟松乡志》载:“狗吠寮昔年原址在西头村南方‘大埔坟地’(即古教场址)之西南角,解放前尚存断垣残壁,解放后人民政府先后开发,改造‘大埔坟地’,今已变成街道与楼房地段,昔年狗吠寮残址早已无踪无迹。”


  在近期编修的一些地方资料称,西头村昔年为多姓杂居,原有高地寮(高姓)等旧址。高地寮与狗吠寮潮汕话接近,命名方式亦似合乎逻辑,因为今榕江公园所在地,民国时期为小山丘,1946年绘制的地图也标示得清楚,小山丘是完全可以称为高地的。高地寮因他姓他迁而被转音为狗吠寮,也有可能。然,狗吠寮已有地方史籍可考,高地寮则只能算是此前村名的一个推测而已。


  结合上述县志地图和乡志记载,狗吠寮大致走过这样一段历史:清代,它是椟松西侧的一个小村落,位于北河小河汊东岸。在椟松郑姓不断向西拓展后,狗吠寮也西迁(或者说地盘逐渐缩小)至北河小河汊西岸一带,直至民国初年,只剩下古教场西南角一小片地域。


  而几百年间椟松郑姓的一路西拓,最终就让西头的地名“覆盖”到狗吠寮上。


  西头可考祖先大致在明末迁来


  那么,椟松郑姓何时迁至西头呢?


  据《椟松乡志》载:西头村村民系埔上、港墘、巷畔世系同居蕃衍而成郑氏村落。其中某一世祖之长子于西头村南端两座公厅居住蕃衍;次子至渔湖陶厝村创业,为开基祖;三子至沙港村创业,为开基祖;四子迁居台湾蕃衍。今因年代久远,开基世祖及其诸子名号,世代未明,尚待考证。


  然而这样的叙述,却是表明了蕃衍去向而已,对于从何而来?也只是表明从埔上、港墘和巷畔迁入,年代和名号均已无考。


  但《椟松乡志》上的世系表还是多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在该书成书的1998年,西头已有家字辈出生,由家字辈上溯至载于此书中的西头可考祖先乙(良)字辈郑某(名字失考)、郑良选两人,一共为14世,以一代人30年通俗计法,14世相距为390年,可推算出郑某和郑良选在西头居住的时间,当在1608年前后,即明朝末年。


  上述的郑某、郑良选只是西头郑姓祖先的两个源头,据这个世系表载,稍后,又有埔上孔字辈郑某,以及从港墘、巷畔等其他地方迁入的族亲郑厚方、郑戊谦几个源头。


  西头地盘曾经不小


  西头社区是榕华街道目前全部建制的社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东西长约175米,南北宽约245米,面积略比东风广场稍大。


  然而,历史上西头村管的范围,却比上面这个地盘大得多。据西头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郑杰文回忆,直到20世纪80年代,西头村管辖的土地,南至揭阳县师范学校(今揭阳第二中学),北至人民医院,西至揭阳手表厂,东至毓秀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揭阳县城城市化步伐加快,揭阳手表厂东侧、榕江公园北侧的田地被逐渐征为城市用地,一幢幢五六层楼的职工宿舍依天福路南侧坐北朝南建起。西头村也于1976年开始建造一批新住宅,让村民从破旧的房子中搬到新居住下,这项工作持续至1982年。


  20世纪80年代初,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占据着揭汕公路榕城段、揭普公路榕城段和揭阳汽车站位于家门口的优越位置,西头村与榕城建筑公司合作,在公路西侧建起了两幢6层商住楼,不久再在两幢的北侧公路旁,建第3幢商住楼,这次建为7层。


  1985年,揭汕公路榕城段、揭普公路榕城段拓宽改建为30~36米宽市政道路,并合并命名为榕华大道。县城城市化迅速向东拓展。西头村瞄准发展机遇,再次跟榕城建筑公司合作,在榕华大道东侧建起了一排7层商住楼。


  1991年12月7日,揭阳撤县设市。不久,西头村成为新设置的榕城区榕华街道的一个行政村。村里抓住城市化快速发展之机,对全村进行旧村改造,西头村所有的旧房,包括旧祠堂全部列入改造范围,在1993~1994年,村里进行第二次旧村改造,将1976~1982年建设的住宅进行部分改造。至此,全村农田、旧屋全部消失,重新耸立在这片土地上的是11幢整齐的5层楼房,建成商住楼式之“榕江商都”(西头商场),与榕华大道东侧的商住楼互为映衬。至此,西头成为榕华街道建制村中首个完全融入市区的村庄。


  1997年,西头村在榕江公园北侧建造西头市场,服务于周边住户的肉菜产品供求。


  西头独立建制,始于1985年


  西头村虽然创于明末,但因为村子规模小,不被作为单独的建制,至清初,地方官府还只是认可狗吠寮和椟松村,这从县志所列的村名和绘制地图,都可以看出。


  及至清末和民国时期,西头村虽然人口有所增长,地盘也“覆盖”了狗吠寮,但其所在的村社编制,仍为附近的港墘村所领,因此,我们从1946年的揭阳县城地图上查到的,这一片地域的名字,仍是港墘。


  1949年10月19日,揭阳解放。随之,新解放区纷纷成立农会组织,西头村也成立了农会,据《椟松乡志》载,农会的全称为“渔湖区松义行政村西头自然村农会”,主席为郑秦林。1955年6月,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各地纷纷成立农业社,西头村成立了“渔湖区松义乡西星农业社”,郑元就担任主任。1958年6月,农业社改为连队编制,西星农业社复名西头,称为“渔湖区梅联乡西头连队”,郑元就担任连长。当年9月,西头所在的松义乡从渔湖析入榕城,连同从锡场析来的东畔、沟口、东山、玉浦等村庄,成为榕城人民公社的新成员。为适应公社化的农业生产发展,1959年6月,西头与远在黄岐山下的岐山被编为一个农场,称“榕城公社岐山综合农场西头蔬菜场”,场长郑福贤。当年9月,西头成立了党支部,首任书记为郑岳奎。1961年12月,西头恢复设置为“榕城公社西头村”,负责人为郑岳奎。1971年10月,改称“西头联队”。1976年3月,西头与巷畔大队合并,改称“巷畔大队西头村”。1985年5月,西头从巷畔析出,时大队已改置为管区,称西头管区。自此,群众所称的“椟松四村”中的西头,遂成为真正的一个独立村庄。


  1986年12月,西头管区改称西头村。


  1992年7月,榕城区政府批准榕华街道将北门、进贤门居委会改置为北门、天福、进贤和进安4个居委会,并划定了4个居委会的辖域范围,西头村位于榕华大道西侧的部分分别划归新设置的天福、进贤居委会,而位于揭阳师范北侧的部分,则划归新兴街道新兴南居委会。


  1994年,在村里大规模改造建设之后,西头村委会从原来的旧祠堂搬进新落成的楼房第一幢一楼办公。


  2005年,西头村委会改置为西头社区居委会。


  专家呼吁保存完整的人文历史


  沿着整个西头社区转上一圈,花不了半个钟头的时间,但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幼儿园,村里有村办的,还有一些私立的。小学,因为椟松4村合办有椟松小学,西头的孩子都在椟松小学读书。几个破旧的祠堂,都在旧村改造中推倒了,村民祭祀祖先的场地在哪儿呢?原来,在1985年村里第一次旧村改造时,就将1976年之前的旧村落祠堂、门楼厅堂等全部拆除,然后在村口两株古榕树旁建造了村民活动室,村老人组在这里办公,逢年过节,村民大多在家里祭祀祖先,如有村民办丧事,则可以来活动室举行祭祀活动。老人组平日里也接受一些村民的捐赠,老人们仔细登记这些善款,然后把这些善款用于村里的扶危济困、修路、环境整治等公益事业上。


  古榕树已有230多岁,它所在的位置以前是西头村的村口,伴随着西头几代人走过历史的光阴。20世纪80年代,村里把这里打造成村民活动休闲中心,场地虽然不大,但每天来这里聊天消遣的老年人颇不少,在寸土寸金的商业地带,并且是一个小型的社区里头,能留下这么一处文化活动场地,也属难能可贵的了。


  宋村狗吠寮距今900多年,郑姓从明末迁来,设立西头村,在几百年中繁衍拓展,逐渐取代了狗吠寮,走到了今天高楼林立的繁华城市居民区的位置上。


  我市著名学者、地方历史文化专家彭妙艳对于从狗吠寮到西头的变迁,举了一个例子:在尚未复置揭阳县的南宋以前,今天揭阳市区古城中心地带是古村落玉窖村的范围,当发展成为县城时,名字就变成了榕城。他说,我们谈论榕城的历史,不能忽略、割裂或无视此前的玉窖村历史,而应把前者后者承接起来,让人们知道历史从哪里来,如何走过来。同样,郑姓西头村的历史从明末开始,但我们不能漠视此前狗吠寮的存在,因为狗吠寮是一个被载入地方史册的村落,实际上也就是目前可考的这片土地的最初名字。我们只有将历史上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人文事略记述下来,才是完整的历史,也才是这个地区的人文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