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潮州木雕传承人陈德丰:以刀为笔,精雕细琢刻人生
发布时间: 2022-05-16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记者 黄燕丹 通讯员 郭钰莹

陈德丰在精心雕刻木雕作品。涂英鹏 摄


  在惠来县神泉镇文昌村一处弥漫着淡淡木香的工作室内,临窗的工作台前,木屑飘溅,53岁的陈德丰眼神专注,手中的刻刀在木板上熟练游走。随着木料被一点点凿去,刀下的人物越来越清晰。


  作为省级非遗项目潮州木雕代表性传承人,在30多年的从艺历程中,陈德丰潜心钻研,不断从生活中汲取灵感,精心雕刻独具特色的木雕作品,推动木雕工艺传承与发展。如今,陈德丰享有南粤工匠、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等称号。


  刻刀下的海洋文化


  在陈德丰的工作室,琳琅满目的木雕作品让人应接不暇,作品《海韵》《南海韵》十分吸人眼球,逼真程度令人惊叹。这两件作品均雕刻着竹篓、龙虾、螃蟹、鱼、螺、珊瑚等海洋文化元素,其中《海韵》曾获2018年“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及2020年“非遗薪传奖传统工艺大展”优秀奖。


  陈德丰介绍,“龙虾蟹篓”是我国雕塑界一项极具特色的手工艺术,是潮汕通雕技艺最有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两件作品的创作难度比较高,必须是360度的完整呈现,其中虾蟹、绳索攀附于竹篓上,因其附着力较小,需要把握好每一次下刀的力度,才不会容易造成断折。《海韵》竹篓的篾片宽度雕刻在3~4毫米之间,《南海韵》更小些,最小雕刻2毫米。


  精湛的木雕技艺,缘于在刻苦钻研中逐步坚实技艺。陈德丰出生于惠来县,从小在耳濡目染中,对木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8年,19岁的陈德丰拜潮州木雕名师陈登轩为师,开启了拿木槌和刻刀的木雕工艺创作之路。三年多的磨炼,他逐渐掌握了构图、贴图、打胚、修光、磨光等一整套木雕工序。之后,他创办自己的作坊,开始自带团队承接各类木雕工程。一步一个脚印,陈德丰在“冷门”木雕工艺行业中逐渐打开了名声。


  一天上千次的雕琢,抱着几十斤的木雕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刻刀磨破手是家常便饭……30多年执槌创作,陈德丰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他在传承中不断追求创新,潮剧故事、民间传说、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海洋文化等都是他刀下的故事。陈德丰说,由于惠来所处地理位置,自己更钟情于通过作品表现惠来的海洋文化,“惠来海洋文化有着深厚底蕴,早期人们都以捕捞虾蟹为生。我们以木为纸,以刀作笔,将人与海洋的故事用雕刻的方式记录下来,既展示惠来人的勤劳,也寄予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30年坚守传艺道


  作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意味着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如何让技艺传承下去?如何让传统艺术走进千家万户?这些年来,陈德丰一直在思考。


  面对木雕工艺人才奇缺、分散的现状,陈德丰组织成立“揭阳市惠来县工艺美术协会”,积极发展会员,并于2016年建立一座集生产创作、学习培训、展示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传承基地,不遗余力传授技艺,培养更多木雕人才。其中,陈德丰的个人工作室,2017年被市总工会命名为“揭阳市劳模创新工作室”,2019年被广东省总工会命名为“广东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陈俊泽跟着陈德丰学艺已有15年之久,在他看来,陈德丰是一个对艺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人。“他手把手传授技艺,一再要求学徒们仔细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多看一些专业的艺术书籍。在日积月累中,我们手中的雕像越来越逼真。”陈俊泽说。“让更多人了解、喜爱传统艺术,传统艺术才有生命力,才能传承下去。”陈德丰说。


  为了传承发展木雕工艺,陈德丰还积极组织参加艺术展示交流活动。自2009年至今,他带着作品参加“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全国手工艺产业博览会”等展览,获得国家级、省级金奖和特别金奖20多项;他潜心钻研木雕工艺理论,撰写的《潮汕传统建筑的“斗艺”趣谈》、《惠来木雕的传承和创新》等10多篇论文先后刊登于专业刊物《广东工艺美术》。



记者手记


  用匠心传承技艺


  细微之处,匠心如斯。正是木雕匠人的专注与坚守,才最终成就这些工艺精湛、形象生动的作品。


  30多年的积累与沉淀,陈德丰在木雕技艺方面有深厚的功底。从《海韵》到《南海韵》,让我们惊叹他对艺术雕刻的自我挑战和突破,感受到他雕刻过程中的耐性和功力。


  在传承潮州木雕传统技艺上,陈德丰不断创新前行。他用30多年的孜孜以求,不仅在技艺上,而且在精神内涵上,向人们诠释着木雕的魅力。每一件作品皆是见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独具的匠心精神:坚守初心、传承匠心、勇敢创新、倾力创作,让更多的人看到潮州木雕这项神奇的刀尖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