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无效健身、过度健身都是假健身
发布时间: 2022-09-08 来源: 作者:

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明确,到2025年,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持续提升。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幸福生活的基础保障,关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


全民健身热潮中仍存在一些认知偏差


当前,我国已转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全民健身理念逐步成为一种社会主流认识。民众参与,已从“要我健身”的被动锻炼转化为“我要健身”的主动作为,健身已成为人们追求文明生活方式的一种时尚。


然而,在全民健身的热潮中仍存在着一些认知偏差,比如病态追求“瘦身”。部分自媒体在营销过程中为了博取流量,打出诸如“每天坚持这个动作,就比同龄人活得久”之类的吸睛标题,消费人们的健身热情,传播“野路子”锻炼方法,其安全性、规范性有待考证。这一系列不恰当运动所带来的损伤,非但没有起到健身效果,反而损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健身可贵,科学为先。人们在开展自我健康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事与愿违的情况。如果运动强度过低,就没有锻炼效果,属于无效健身。但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则过犹不及,导致身体机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运动损伤增加。


此外,盲目打卡一些高难度动作,会导致或加速关节受损,进而使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软组织受损。由此引发的健身过度还会造成骨密度流失严重,增加骨折或者骨裂的风险,还可能导致心肌结构永久性改变,造成心率失常,严重的会引发猝死。


贩卖焦虑有时还会让一些健身者只顾运动,忽略营养的补充。在缺乏营养补充的状态下进行高强度健身运动,长时间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对身体造成伤害。如果缺乏专业知识,跟随自媒体网红模仿一些不科学的健身动作,很可能导致肌肉拉伤。更有甚者忽略自我保护机制产生的疼痛,坚持继续练习,会逐渐转成慢性疾病,如骨质疏松、关节炎等。


循序渐进,避免无效、有害健身


回归健身的初心,避免无效健身、有害健身,应该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用科学与理性的态度,安全健身、有效健身、精准健身。


安全健身。要掌握运动技能,科学合理健身,避免运动风险。做好相应防护措施和热身活动,健身结束后及时对身体进行拉伸放松,消除运动中能源物质代谢产物——乳酸,缓解运动带来的疲劳。在健身过程中,要重点避免因运动量超过身体负荷带来的伤害。切忌盲信盲从没有资质的自媒体教练。尤其中老年人在健身的时候,要随时关注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等身体指标的变化。


如果在健身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则很有可能出现了过度健身,此时需要立即叫停:一是健身后没有受伤但是肌肉持续酸痛,时间持续一周或以上;二是健身后精神状态非常差,这有可能是身体激素分泌紊乱发出的“求救信号”;三是健身后大脑受到过度刺激,引发持续性失眠。


有效健身。进行每周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或者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才能算是有效健身。日常生活中尽量达到每天6000至10000步的身体活动量,形成运动自觉。有效提升心肺耐力,可以开展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等;有效提升肌肉力量耐力,可以开展器械运动,如杠铃、哑铃、弹簧、弹力带等;有效提升柔韧性适能,可以尝试瑜伽或肌肉拉伸练习,包括压腿,坐位体前屈等。但要注意量力而行,选择与自身体质相适应的运动方式。


精准健身。精准健身是指根据不同人群的年龄结构、身体机能、健身需求等因素开具“运动处方”,是因人而异设计的一种有计划、周期性运动的指导性运动方案,使人在享受健身乐趣的同时获得健康的身体。“运动处方”可以分为竞技训练运动处方、体育教学中的运动处方、预防保健运动处方、临床治疗运动处方四类。


其中,预防保健运动处方又包括有氧运动处方、抗阻力训练处方、柔韧训练处方、平衡训练处方等。如减脂塑形,除了有氧运动,还应该加上肌肉力量锻炼,以避免肌肉和骨骼重量的下降;若是为了增肌,只做力量运动是不够的,还要加上高蛋白膳食的摄入。“运动处方”是体育训练、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等多学科的融合,可以规避运动风险,做到科学运动。


杨 蓉


(编辑: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