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类)获奖结果揭晓。经初评、终评两个阶段的评选,共产生获奖作品30部(篇)。我市女青年作家、市文化馆创作人员王哲珠所著的《姐姐的流年》获长篇小说奖,揭籍作家林馥娜、陈剑晖分别凭《诗者的织物(诗歌卷)》和《陈剑晖集》获得诗歌奖及文学理论和评论奖。
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类),是我省最具权威性的综合文艺最高奖项,获奖作品被认为代表了近年来广东省文艺创作的最高水平。三位作家的作品能从数百部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足见其水平。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感受文学“大咖”们的作品魅力及创作感受。
王哲珠
揭阳揭西人,中国作协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揭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在全国各种文学杂志发表小说200多万字,有作品被各种选刊转载。出版长篇小说《老寨》《长河》《琉璃夏》《尘埃闪烁》《我的月亮》《姐姐的流年》《玉色》,中篇小说集《琴声落地》《什么都没发生》。2016年,长篇小说《长河》获广东省有为奖暨第二届“大沥杯”小说奖。
《姐姐的流年》
王哲珠 著
花城出版社
2020年
书写时代是我写作的野心与动力
关于获奖作品
《姐姐的流年》 2020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讲述了主人公“我”考上理想的大学,姐姐的未婚夫刘明德终于等到婚期时,姐姐突然不见了,未向任何人透露去向和离开的原因。熟悉的姐姐陌生了,“我”无法理解她的离开,决定寻找她。“我”联系了与姐姐关系较为特别的人,了解到姐姐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发现不同人眼中的姐姐完全不同,她像一个多面体,是个极特别的女子,寻找的过程中,“我”认识了一个全新的姐姐。
全书共18万字,小说分为《满身绽放》《姐姐的流年》《神灯》《暗光》《绕枝三匝》《往事的可能性》六个章节,每个章节既是各自独立的故事,相互间又有紧密联系,从不同人的不同视角述写姐姐,使姐姐的形象饱满,用不同的方式思考生命与人世,每一个章节都是不同的角度,都带给读者不同的惊喜。小说的结构也立体多变,叙述形式多样,用小说、剧本、日记等形式写,由此使姐姐的形象和生命也变得立体,姐姐的成长轨迹变得分明。整个小说视角新颖、形式活泼,可读性与思想性兼顾,为给人世以暖意的姐姐立传,写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对生命方式的探索,表达生命的欣喜与好奇,展示生命的丰饶与美好。
关于创作观
“姐姐是很多人人世里难忘的存在和温暖的记忆,传统印象中,姐姐耐劳、懂事、坚韧,像半个母亲,但又比母亲更特殊,很多时候,我们只记得她作为姐姐的身份,忘了她作为女孩、作为一个有性格的人,有独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正是源于这个,我创作了《姐姐的流年》。”王哲珠告诉记者,这是一部具有实验意义的小说文本,小说既是将姐姐作为一个温馨的象征来写,也作为女孩来写,更作为一个人来写,通过饱含感情的文笔勾勒出了一个立体的、成长着的姐姐。王哲珠说:“获得广东鲁迅文学艺术奖对我是极大的鼓励,对《姐姐的流年》是一个肯定,感谢给予我灵感的‘姐姐’,感谢我所热爱的生活,感谢省作家协会和评委老师的鼓励和扶持,我会继续努力,书写生活,书写这个丰饶无比的世界。”
从乡土文学起步,再到城市文学,甚至科幻文学,王哲珠的写作取材广泛,风格多样。她自言一个好奇心很强的人,在写作上这种好奇表现为各种尝试、各种题材、各种表现手法,针对不同内容,营造不一样的语言氛围。对于她来说,在创作过程中的各种尝试与探索,是写作乐趣里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不管怎么尝试与改变,有一点是没有改变的,那就是对这个时代的敏感,对时代的关注和自己的思考,这时代中心灵的震荡与寻找,这个时代人价值观甚至是人本身意义的重新定位。对这个点的执着也是我写作最大的野心与动力。”王哲珠表示,在这个“固定”前提下,取材、表现形式等尝试既是写作乐趣,也是写作的勇气和坚持。
林馥娜
祖籍揭阳,现居广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签约文学评论家、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高校创意写作特聘导师。出版有《我带着辽阔的悲喜》《旷野淘馥》等作品集多部,多次参与主编及评析大型书系。作品发表于国内外刊物,选用于高考模拟试卷及央视科教频道。部分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诗歌、评论、散文曾获多种奖项。
《诗者的织物(诗歌卷)》
林馥娜 著
羊城晚报出版社
2022年
诗学精神是爱与美充盈的生命之光
关于获奖作品
《诗者的织物(诗歌卷)》2022年由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收录了作者林馥娜在2016年下半年至2022年期间创作的诗歌,共分为“在天地之间自我圆满”“爱,就是去爱本身”“大海簇拥起一把带天梯的空椅子”“一切在到来,又在远去”“水有跌宕的宏阔,也有推磨的细碎”五辑,是作者对于自然、世象、人情等天地万事万物的深刻感触,以及基于爱与本真的诗意呈现。本诗集中的诗歌既有开阔博大的张力,又有细致微妙的触觉,温婉中见磅礴,细腻中见力度,灵动中见静谧,让读者在不经意间收获一份心灵的清醒与宁静,并从中体悟到超越日常生活与人生困境的寻美情怀,以及对真善美的不断追问。
关于创作观
“长年坚持写作,虽然有来自内心深处的热爱与信念,但有时也颇觉孤独,获奖是一种被看见,感谢评委的青眼相顾和作协的认可,这是对我创作上的支持和鼓励。”谈及此次获奖林馥娜如是说。对于她来说,诗是令心灵觉醒和超越个人困境的精神力量,也是追寻人的存在价值的云梯。通过学习与诗写,她不断拓宽着自己的审美和认知边界,从最初的无意识抒写,过渡到有意识构建自己的创作体系。
林馥娜是广东乃至全国少有的集诗歌创作、诗学理论与诗歌研究于一身的女诗人,作为一名写作者与批评者,她以强悍的观察力、体验力、想象力及思辨力,以宏大视野及独到眼光,从生活日常出发,从个体经验出发,描摹生命的细节,呈现命运的深度、存在的秘密,淋漓尽致地阐述了个体与时代的关系。“写作既是对语言准确性表达的磨炼,也是一个修心的过程,在生活阅历与心灵阅历的不断拓展中进入更辽阔的人生旷野。”林馥娜表示,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个体生命所感触到的种种,也是时代的一个微小缩影。米沃什说过,“诗歌是一份擦去原文后重写的羊皮纸文献,如果适当破译,将提供有关时代的证词”。所以,我们把人生遭际与所洞察到的时代征候留存下来,互相印证,就组成了立体的时代风貌。
“诗人写尽天下风云,就是为了树立一个‘超我’的人格,彰显诗性正义,丰富生命维度,而所有认真写作的诗人所共同树立的与天地万物同在的大写的‘人’,就是诗学所追寻的价值,也即中国传统所指的‘天人合一’的人。”林馥娜认为,诗是追索存在本质,体验心灵澄明的艺术语言。诗学精神是爱与美充盈的生命之光,既照亮创作者的内心,也照亮他人。诗也是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善意和爱的回响,因为诗歌,她遇见了许多灵魂美好的人,这些善意与关爱一直温暖着她,让她充满感恩。
陈剑晖
祖籍揭阳,现居广州。现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文学思想研究中心资深特聘教授,曾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散文研究会会长,全国鲁迅文学奖散文奖终评评委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有《中国现代散文文体观念与文体形态》等15部学术专著。
《陈剑晖集》
陈剑晖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1年
有理想与信仰的写作才有高度
关于获奖作品
《陈剑晖集》一书是陈剑晖的研究文章合集,2021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分为“文学史与文体”“散文新思维”“争鸣与访谈”“岭南文学论略”四辑,收录了《当代文学学科建构与文学史写作》《剑走偏锋与理解之同情——评顾彬的文学史观》等,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及文学史写作问题。文集的主旨为散文研究与评论。作者提出了“诗性散文”理论,以及“文体四层次说”,产生了较大影响。作者以开阔的视野和独特的视角,对岭南文学进行新的归纳概括和理论阐释。既有回望中国古代文学的很好传统,又有对当下文学乱象的理性辨析和直言批判,集中展示了陈剑晖教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散文研究、粤派文艺评论等方面的深邃思考成果。
关于创作观
“对于我来说,文学研究和创作是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我的精神和感情的栖居地。”陈剑晖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如果不写作,他的人生将会十分无聊与空虚,写作使他的人生变得充实和有价值。“写作也是一种理想,一种信仰。没有理想与信仰的写作,其高度是十分有限的,也不可能走向阔大与遥远。这次有幸获得第十一届广东鲁迅文学奖,就是对写作的理想与信仰,以及执着追求的一种褒奖。”陈剑晖说。
陈剑晖长期从事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文学思潮、散文理论研究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诸领域都有开拓性的研究。他建立“诗性散文”体系,提“文体四层次说”,构建“诗性批评”范式,提出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内源性”与“外源性”问题,推动了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产生了广泛影响。作为当下散文研究的重镇,陈剑晖的评论文章与其散文研究观点一脉相承。他和中南财经大学教授古远清率先提出的“粤派批评”概念,引发强烈而广泛的反响,且形成多点开花的局面。事实上,它的影响已超越了地域局限,甚至是一个现象级的文化现象。
在大时代、大格局中,广东的文学批评何为,如何凸显存在价值?陈剑晖认为,首先,广东的文学批评从业人员一定要有开阔的视野,要有大的气魄、大的情怀,甚至要有跨过五岭的雄心。其次,文学批评要引起全国的关注,要体现它的存在价值,要成为一种有效的批评。我们要构建文学学术的共同体。粤派批评要发出更响亮的声音,在全国要有更鲜明突出的存在,要突出共同体,要与时代同行,聚焦热点。第三,批评一定要把学理性、材料和理论阐释相结合,融入感性和理性的审美之中,并且让文学批评成为一种美文,成为一种更有鲜活文学色彩的文本,这样批评才更有魅力,更体现它的存在。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