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大凉山沦为“公益秀场”?支教研学乱象当休矣!
发布时间: 2024-06-11 来源: 红网 作者: 丁俏力

  6月9日,央视新闻曝光了“大凉山研学项目7天支教费上万”的乱象。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研学机构将大凉山的孩子包装为“寻求支教老师的学生”,借此推出“7天收费万元就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的研学项目。大凉山沦为“公益秀场”的同时,那些“被参与”研学项目的大凉山孩子,不得不奔波在各类“公益课堂”“免费夏令营”之间,应付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的支教研学团。(6月9日 央视新闻)


  此事并非个例。此前,便有媒体多次报道:某收费8000元的“6天5夜支教项目”,一半安排了与支教无关的旅游和当地文化体验,却为参与者颁发“义工服务证书”;部分为申请海外名校和找工作焦头烂额的年轻人,将支教视为“快捷镀金”的渠道;一些中介公司也看到了市场机遇,提供短期的“功利式支教”服务……支教研学乱象当休矣!


  对于研学机构和参与者而言,此类“打着公益旗号牟取私利”的商业研学,不仅违背了支教服务的初衷,更是对公益精神的亵渎。


  从历史上看,1993年底,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标志着我国大规模志愿服务的开端。作为缩小贫富差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国家起初设立并推广“扶贫支教”项目的初衷在于:一方面,能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带去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师资力量;另一方面,也为有志于扎根基层、投身祖国教育事业的青年提供了锻炼自我、回馈社会的机会,是支教者与被支教者之间的“双赢”。现如今,高价支教研学沦为一场“商业作秀”,且不论该行为涉嫌欺诈,触犯了法律的红线,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损害了公众对志愿服务的信任和支持,不利于慈善事业的长期发展。


  对于“被支教”的孩子而言,研学团教育质量的层次不齐也是对他们的不负责任,伤害了大凉山孩子的朴素感情。


  事实上,要成为一名正规的支教志愿者,并非易事。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谈及支教问题时曾说:“一定要做中长跑,起码应该有两到三年的稳定期,才能真的对得起孩子们那些期待的目光。”在保证支教动机纯洁的前提下,志愿者还需通过简历筛选、多轮培训和考核,才能确保其具备过硬的教学技能和充分的教学经验。以团中央、教育部组织实施的研究生支教团为例,每年都有严格的选拔标准和繁琐的招募流程,从选拔、组织考察、体检,到初审、面试、群众意见调研,只为“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影响一生的事”。除了对“硬件”能力的审查,更重要的是精神与情感层面的筛选,即“是否真的热爱教育,是否拥有一颗朴素的志愿奉献的心”,而不能掺杂任何功利因素和利益考量,这是对山区孩子的负责。


  此外,当前研学市场支教乱象频出,也暴露了相关部门监督和管理的缺位。对于那些以盈利为目的、忽视教育质量的支教项目,应当明令禁止、予以整改;对于那些真正热爱教育的志愿者,政府应当推动建立健全志愿者平台,助力支教组织和受支援地的沟通,消除“信息差”,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让宝贵的教育资源连同关爱一起,流向祖国真正需要的地方去。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0/54/13987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