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正月点灯笼,上炉烧香下炉香……”,潮汕人都知道这名歌手叫“桃花”,是苏六娘家的婢女,曾在揭阳榕江京北渡和渡伯斗歌。一出《桃花过渡》,以诙谐有趣、雅俗共赏而深受欢迎,更在历代艺术家的传承创新中,去芜存菁并得到优化提升,成为广为流传的经典好戏。
故事原貌 桃花原来并不过渡
《桃花过渡》剧照,方展荣饰渡伯、吴玉东饰桃花。 本文配图均为资料图片
潮剧《桃花过渡》,是有关苏六娘故事的一出折子戏。潮剧《苏六娘》,最早出现在万历年间的《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这本书既讲《金花女》,也讲《苏六娘》,不过里面并没有“桃花过渡”。那时的桃花,在苏六娘家和郭继春家来来去去,只是在陆路上走,没有“水上漂”的戏份,渡伯也还不见踪影。到了清末,李万利出版的潮州歌册《苏六娘全歌》,桃花仍然和故事里的其他人一样,两地跑全靠走路,并没有搭船。
苏六娘的故事据传发生在明代弘治年间,她本人是揭阳雷浦村人,表兄郭继春的家在榕江对岸的潮阳西胪。按当时的交通情况,这一带两岸没法架桥,只能摆渡划桨过江,十多廿分钟即达彼岸,雷浦到西胪必走水路。行人来往要过的渡是揭阳的京北渡,古代称为“京北官渡”,是潮阳往揭阳的重要津口。京北渡自宋绍圣年间设立,它既是水上交通要道,也是海防要隘。
可是明本《苏六娘》里的全部人物,都是走陆路,显然和实际情况不符。这可能是作者对当地地理不太熟悉,或者故事的真正发生地另有他处。因此,苏六娘的故事、桃花过渡的故事,起源只能当是民间传说。不过,经过岁月的沉淀,它们已经成为潮汕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美好佳话。
关于《桃花过渡》的出处,有一种说法是来自福建的地方戏。按现有学术资料分析,《桃花过渡》小戏可能是源于闽南的褒歌曲艺,成为小戏后,又成为闽南各小戏剧种的传统共通剧目,也被当时的潮州戏(潮剧的旧称)所吸收。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潮州戏《苏六娘》故事影响,使人物的身份发生了改变,原本可能无名无姓的“过渡少女”,变成了有故事、有背景的“婢女桃花”。
《桃花过渡》这出戏首演在何时呢?如以李万利出版(该商号约创于清代同治年间)的《苏六娘》歌册还没有出现“桃花过渡”为参照依据,它的产生不可能早于同治年间。该剧笔者能查到的最早记录,是1910年代出版的《桃花过渡》钻针唱片。到了20世纪初,《桃花过渡》以名丑范阿倪饰桃花最为知名。但旧本《桃花过渡》格调不高,戏文庸俗,两人的斗歌如同对骂,并且还打情骂俏。
传承创新 陈玩惜方展荣演活渡伯
《桃花过渡》电影剧照,陈馥闺饰桃花、陈水和饰渡伯。
1954年,潮剧《桃花过渡》剧本经过剧作家谢吟整理,由源正潮剧团演出,陈玩惜饰渡伯,陈楚钿饰桃花,并参加当年粤东区第一届戏曲汇报演出大会,获得赞赏。戏文去芜存菁,方言俗语妙趣横生,音乐富有地方特色。整折戏分可以为两部分:一是以唱为主的“灯笼歌”,先为桃花独唱,唱至五月因渡伯打趣而暂停,接着是两人斗歌、念节气;第二部分是以念白为主的“蚯蚓歌”。
陈玩惜饰演的渡伯,形象正直热情,他原本嗓子一般,为了唱好渡伯,不仅苦练头腔共鸣,还生吃白猪朥蘸白糖,增加丹田之气。每天一大早,他就跑到池塘边吊嗓,用冬菜甏来增强共鸣。1958年,中国唱片社出版了源正的《桃花过渡》唱片,由陈玩惜饰渡伯,杨丽卿饰桃花,胡昭唢呐领奏。杨丽卿演唱的桃花,得名教戏、名作曲马飞亲传,唱声圆润、吐字清晰。胡昭的唢呐领奏,发音清爽,入曲柔美融合。源正版《桃花过渡》乡土味浓郁,至今传唱不衰。1988年,广东潮剧院艺术室组织录音《桃花过渡》,也是源正本,由纪和勤饰渡伯,李泽瑞饰桃花。
1992年,汕头市音乐曲艺团赴马来西亚演出,名丑方展荣应邀随团,重排《桃花过渡》,由方展荣饰渡伯,许曼饰桃花。1994年,珠影白天鹅出版社出版《桃花过渡》录像,由方展荣饰渡伯,吴玉东饰桃花。名丑方展荣对演出该剧,有如下忆述:“我根据玩惜师父生前的嘱咐,一直想找机会重排《桃花过渡》,但直到要去马来西亚演出之前,我才和曲艺团的花旦许曼排了这出戏。除了琢磨潮剧,我还去研究京剧和昆曲的《秋江》。《秋江》划船是在钱塘江,大风大浪,我们是榕江,是小江,人物不一样,桨也不一样。我们的桨可以拿起来舞,这种载歌载舞是民间小调式的。我调到二团之后,又和吴玉东排,她演这出戏后也成名。”
此后,《桃花过渡》常演常新。2020年花旦新秀高佳凭借此戏,参加广东省第八届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饰演桃花一角荣获金奖。
唱做并重 桃花舞伞成为亮点之一
高佳饰演的桃花。
《桃花过渡》除了折子戏之外,还有另一个版本,就是作为本戏《苏六娘》里的开场戏。
《苏六娘》编剧张华云(执笔)、谢吟,1956年由广东省潮剧团首演,戏文雅俗共赏。1959年,《苏六娘》拍成电影。影片中的《桃花过渡》,由陈馥闺饰桃花,陈水和饰渡伯。借助电影镜头,舞台变成了一条江,渡船紧贴脚步,如影随形,渡伯和桃花配合默契,任由身形变换,同随锣鼓此起彼伏。变换着的天幕化作两岸美景,江声、歌声、划桨声相互交织。本是无船,胜似有船,观众看到了伴随朝阳初升,在天幕和江面上演的一场天高水阔的喜剧。
除了源正本《桃花过渡》、广东潮剧院本《苏六娘之桃花过渡》外,还有其他本。1982年,广东潮剧院为出国演出整理《桃花过渡》,编剧陈英飞,作曲陈登谋。戏文和潮剧院本戏版较接近;旋律在部分过门运用了反线调,较有特色。此版有留存录像,由丁华饰桃花,杨应森饰渡伯。
《桃花过渡》唱做并重,舞蹈动作既有步法腿功,还有摇桨、舞伞的表演。桃花的舞伞是亮点之一,它时而收起如嫩蕾,时而绽放如娇花,它和渡伯手里的船桨相映成趣,令人如醉如痴。但这把伞可能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加入到戏里的。源正版以及省团最初的演出,都没有出现雨伞,桃花手上拿的是手帕。1959年拍摄的电影《苏六娘》,桃花过渡有了舞伞,此后不论是源正版还是剧院版,才都有了出彩的舞伞。另外,渡伯的年龄旧剧为壮年,1950年代“戏改”后越来越加大他的岁月,以至成“须毛鬓白”。其目的应该是为了和桃花拉开年龄,去掉打情骂俏,使表演得到净化。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