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作家答不对自己文章的题,别让“标准答案”框住了思考
发布时间: 2025-07-04 来源: 红网 作者: 杨露

  日前有作家发文称,自己的文章成为上海某初中期末考试的阅读理解题,而自己却做错了,此事引起热议。近日又有网友发帖称,自己的一篇文章成为北京市房山区初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但自己答错了一半。(7月2日 九派新闻)


  7月2日,青年作家卢晓林告诉记者,自己的文章入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但自己却答错了一半。青年作家王彤乐也发现自己的文章成了上海某中学的期末考试题,结果自己做题却错了。这听起来有点滑稽,但其实类似的事情发生过不少次。


  为什么作家会“答错”?作者的文章一旦发表,其解释权便从作者掌心滑向公共领域。就像评论区里一些读者说的:写作和解读是两条完全不同的思维路径。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不是按照特定的手法和模式刻意来写的。创作是“自己想到写什么就写什么”,这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流露,那么就会在无意识中写出自己意识不到的东西。至少在写作的时候不会想着“我要用这个手法”“我要用这个技巧”,但是在表达的时候他就用了这个表达,也许说不出来为什么要这么写,但当时写的那一刻就是这么写。作者创作时可能只是“灵光一现”写下的词句,读者(包括出题老师)却会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知识背景去理解,赋予它新的甚至作者自己都没想到的含义。这很正常,也是文字的魅力所在。考试里的阅读理解,不只是还原作者当时怎么想,更是在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出题老师作为专业的“读者”,会挖掘字里行间可能的深意、逻辑关系或情感色彩,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文本的再解读。


  值得深思的是,作家答不对自己文章的题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是这次大家讨论的重点变了。网友们不再只是争论“题目出得合不合理”,而是开始分析作家为什么“审错了题”,甚至能理解出题者的思路。这正说明社会对语文考试核心价值的认同正趋于成熟——语文素养,本就包含对文本多义性的敏感捕捉与逻辑自洽的阐释能力。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培养对文字的敏感度,学会如何“读懂”字面背后的意思,并用逻辑清晰地表达出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考题就完美无缺。语文本身就充满主观性和包容性。像这次事件中,有网友建议,王彤乐做错的选择题,如果换成主观问答题,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并允许答案有一定合理范围,可能更合适。虹口区教育局回应说会听取意见、进行沟通,这种开放的态度值得肯定。部分网友还质疑,凭什么出题老师的答案就是标准答案。对此,有网友回应:批卷时,要求每个老师都做出自己的答案,然后集体讨论得出一个参考答案,再试评学生的答案,结合学生的作答,再定出一个参考答案,通过不断试评来完善答案。在批改的过程中,仍会根据学生的答案,讨论其作答的某个点可不可以。所有的题都是双评,杜绝错评、漏评等情况,以此确保非选择题评分公正。


  说到底,语文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激发学生对语言的热爱,培养他们感知文字之美、理解作品内涵并清晰表达思想的能力。


  作家答不对自己文章的题,不用太惊讶。这恰恰说明,一部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它被不断阅读和解读。语文考试作为教育的一环,其价值不仅在于检验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与文本对话,如何敏锐地感知、独立地思考、清晰地表达。让考题设计得更科学、更包容,少些刻板的“标准答案”,多些尊重文本开放性和鼓励思维火花的空间,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的使命——点亮学生对语言和思想的热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nograb/646941/95/15098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