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转作风 办实事 赢民心
榕城区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生动实践
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榕城区坚持深学细悟、知行合一,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聚焦发展所需、民生所盼,出实招办实事,用心用情为民解难题。该区以老百姓信赖的网络问政平台“急难愁盼我来办”为载体,切实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蕴含的为民情怀与务实作风,化作一件件可观可感、饱含温度的民生实事。
真情服务暖民心,作风优化见真章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精髓,归根结底在于务实为民、情系群众。榕城区依托“急难愁盼我来办”平台,将这一精髓转化为具体行动:聚焦解决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以务实举措回应关切,让作风转变的成效可感、可知、可及。
依托“急难愁盼我来办”平台,榕城区“闻诉即动、接诉即办”,让为民服务真正跑出加速度。5月22日,仙桥街道山前村突发停水,接到村民递交的反映件后,区信访局第一时间交办给仙桥街道。仙桥街道火速响应,查明水泵故障,昼夜抢修,在24小时内迅速恢复了供水。群众由衷点赞:“解决问题迅速,这个必须点赞!”一声赞誉,是对“急民所急、马上就办”工作作风的生动注脚。另有某公司员工被用人单位欠薪数月,他通过平台留言维权。区人社局当即介入协调,通过释法,公司于第二天结清了留言人的工资。群众对此评价:“是你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普通劳动者撑起了一把强有力的权益保护伞。”一声感谢,承载着群众对干部担当作为、守护公平正义的褒奖。
平台聚焦邻里矛盾、管道堵塞、道路坑洼、设施老化等关乎群众日常生活的“揪心事”,推动“纸面回应”升级为“问题真解”,使民生堵点化解成效凸显。而群众的“满意率”,就是检验作风转变成效的“试金石”。数据显示,自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榕城区“急难愁盼我来办”平台累计办理办结群众留言732条,按期办结率99.7%,群众满意率88%.这组数字,是榕城区真抓实干作风转化为服务群众动能的生动诠释。
优化机制促长效,服务提升再深耕
自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榕城区将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穿服务群众全过程,着力优化“急难愁盼我来办”运行机制,创新建立疑难问题会商、重点事项督办等服务机制,推动为民服务提质增效、常态长效。
以协同机制破解复杂难题。针对跨部门、跨层级的复杂疑难问题,榕城区推动建立会商协办机制。通过专题会议研讨、形成详实会议记录,逐项明确责任主体、任务分工与办理时限,以责任闭环合力攻坚,充分彰显了“攻坚克难、实干担当”的工作作风。
以技术赋能提升平台效能。聚焦“减负增效”目标,榕城区针对平台运行中的痛点堵点提出系统优化建议。如推动精准识别重件,建议增设“重复留言判定系统”,对“一事多投”自动标注“重件”,有效节约行政资源。打通沟通壁垒,建议开设责任单位联系留言人直连机制,减少信息传递层级,提升沟通效率与处置精准度。破除数据孤岛,建议推动平台与12345、信访等系统数据共享关联,实现“一事一投”,提升跨部门协同效能。分类精细处置,建议实行更加细致的问题分类办理情况规则,保障处置质量;新增“急难愁盼”事项筛选机制,优先办理核心诉求,兼顾时效与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榕城区并不止步于“接诉即办”,而是依托平台数据分析和深入复盘,主动挖掘高频问题、共性需求和潜在风险。通过对历史诉求的梳理研判,探索“未诉先办”,推动服务从“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转变。这种变被动响应为主动治理的模式,正是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动实践。
榕城区依托“急难愁盼我来办”平台,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其在基层落地生根。这座联通“指尖诉求”与“民心期盼”的“连心桥”,既是高效解民忧的“快车道”,更是锤炼干部作风的“练兵场”。接下来,榕城区将持续深化学习教育成果,优化平台机制,提升实践效能,以务实清廉的作风、服务为民的担当,为基层治理现代化赋能增效,让新风正气在榕城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