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重要使命。传统课堂教学常存在重教学、轻评价的问题,难以反馈教学不足,不利于教学方法改进。而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提出,将教学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开辟了新路径。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与价值教学评一体化,即把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紧密融合,形成连贯循环的有机整体。在这一体系中,教师、学生及教学过程都是评价主体,通过多维度、全过程评价,既能促进教师反思教学、改进方法,又能助力学生发现学习薄弱点、提升学习效果,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良性互动。
这一理念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价值显著。一方面,推动教学反思与调整。教师课后从“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学效果如何”三个维度评价总结,及时发现短板,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更主动融入课堂,改善学习氛围,更好培育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道德与法治学习需依托空间与实践,教学评一体化打破传统课堂局限,通过师生沟通,把握学生学习特点和需求,提高参与度,激发潜能,让教育更具实效。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践行教学评一体化的策略(一)整体分析教学内容,设立明确教学评价标准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师备课需整体分析教学内容,梳理内容、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和教学目标,进而设立清晰评价标准。该标准应体现教学内容和过程优劣,反映学生学习状况和知识掌握程度,判断核心素养培养效果及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体现教学环节与核心素养培育的对应关系,为教学优化提供依据。
以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 7 课“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 为例,教师备课明确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史料分析能力等目标。评价标准融入这些要素:教学过程评价关注内容是否完整呈现;知识获得评价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及分析出的道理;核心素养评价评估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提升。评价贯穿课堂,及时反映教与学情况,助力教学质量提升。
(二)表演道德节目,开展全体共同评价道德与法治学科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可让学生分组编导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小节目,引导思考背后的道德观念,再开展全体共同评价。
以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为例,教师讲解知识后,让学生分组编创“过马路闯红灯”“公交争挤”等短剧。学生在创作中深化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体会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表演后,师生共同探讨节目中的不道德行为、后果及劝诫方法,通过教师点评、学生投票、自我反思等参与评价,在互动中提升道德素养。
(三)打通评价通道,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评一体化下的评价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了解自身不足,养成反思习惯。教师可降低评价难度,让内容更直观,为学生打通参与通道。
以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 3 课“弘扬优秀家风”为例,教师评价环节展示“对家风的认识”“家风中是否蕴含传统美德”等内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在参与中反思所学,既提升核心素养,又培养反思能力,成为评价主体,发挥教学评价最大效用。
三、教学评一体化引领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展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关乎学生三观塑造,影响其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教学评一体化的引入,为其注入活力,不仅是教学方法革新,更是教育理念转变,让教学从教师单向灌输变为师生共同参与、互动成长的过程。
未来教学中,教师应持续探索教学评一体化实施路径,完善评价体系,紧密融合教学与评价。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主体地位,通过多样化评价方式和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学习中感悟道德力量、明晰法治边界,提升核心素养。
同时,教师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反思不足,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需求,灵活调整教学与评价方案,让教学评一体化真正落地见效。相信在其引领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将焕发新活力,成为学生品德养成的沃土、成长成才的摇篮,为培养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好少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