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师资建设,将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培养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揭阳第二中学人工智能工作室成立一年来,以“育人为本、技术为用、生态为基”为原则,通过构建“师资培养、课程开发、场景创新”三位一体的智能化教育实践平台,推动教学方式变革,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未来社会发展储备创新型人才。
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学生人工智能素养
一年来,工作室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和团队凝聚力建设。一方面,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类培训和研修活动,如人工智能种子教师培训、粤东基础教育改革与信息化论坛等,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还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工作室注重内部团队的凝聚力培养,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分享教学经验、相互学习等方式,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与协作能力。在多次线上专题学习活动中,工作室成员积极发言、交流心得,共同提升,展现了团队的高效与活力。
工作室在提升教师应用能力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通过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组织相关竞赛和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揭阳市第十九届中小学智能机器人竞赛中,该校学子在黄泽华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凭借扎实的技能功底、默契无间的团队协作以及无限的创意火花,一路披荆斩棘,斩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充分展示了学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才华与潜力。
开展活动,推动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赋能学科教学,是实现个性化学习、提升教学效率、深化认知理解、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系统性变革的有效方式。在工作室组长刘远娜和副组长黄泽华的组织带领下,各学科骨干教师积极开展AI+教学的主题学习活动。通过理论学习、案例研讨和实战演练,老师们深入探索智能批改、学情分析和虚拟实验等创新应用,共同推动AI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通过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工作室成员积极探索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各学科教学中的有效途径。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让学生在与智能体的互动中锻炼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学科公开课中,张建勇老师巧妙引入AI技术,通过智能体辅助学习活动设计,让学生在与智能体的互动中深入理解问题本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学科公开课中,吴晓芬、程洁、张丽琼三位老师以《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题,全课采用杨石魂数字人的自述作为线索展开学习,通过自制AI视频导入学习,让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穿梭,深刻感受历史。英语学科公开课中,刘远娜、李佳丽、张清三位老师运用自己创建的智能体辅助学习活动设计,提高了教学效率,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林敏丽老师的英语课则运用AI技术制作的视频增加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对语法学习的兴趣;课后,她创建的智能体还能辅助学生加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在音乐学科公开课中,郑樊瑛老师根据课程需要,在备课过程中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利用AI技术精准匹配教学曲目,多维度快速筛选海量音乐资源库,从基础练习曲到高考真题,从单声部到复杂多声部作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为学生带来丰富、高效、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在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工作室取得了初步成效。未来,该工作室表示,将继续秉承“育人为本、技术为用、生态为基”的原则,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新路径和新模,为推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