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一只飞进肇庆的丹顶鹤
发布时间: 2025-07-15 来源: 作者:


风景秀丽的鼎湖山。


  我是一只来自黑龙江扎龙湿地的丹顶鹤——团团,去年秋天在飞向南方过冬的路上,由于贪玩掉队了,心里有些失落。我想寻找同伴圆圆,还记得它说此次长途迁徙的目的地叫肇庆,城中有个很大的湿地公园,里面有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还住着一群同伴。


  远远的,我看见了一座山,那里流水潺潺,烟雾弥漫。山顶矗立着一只巨型宝鼎,我听到过往的人们说:鼎湖山、鼎湖山。我停在一棵古树上,天哪,眼前除了树木还是树木,我从未见过如此接近城市而又保存完整的原始森林。听到阵阵轰隆声,原来是瀑布在歌唱,这里叫龙潭飞瀑,负离子含量极高,我感觉都快醉氧了。喝上几口山泉水,纯净、清甜、甘洌。听说这是“岭南第一泉”,有一位叫孙中山的历史伟人曾经在此畅泳,还有一位叫钟南山的著名专家把它称为洗肺圣地,这让鼎湖山声名远播。


  飞到鼎湖上,我觉得有点饿了。看着眼前的湖心岛四周有很多小鱼小虾,肯定可以让我尽情享受美味。岛上的蝴蝶翩翩起舞,花儿五彩缤纷;飞近了细细一嗅,原来是附近古茶园的香味,掉落地上的茶籽刚好可作为我的饭后零食。在茶园中信步而行,耳边传来诵经声,真悠扬婉转啊!好像是森林与山水的合奏。那是庆云寺传来的梵音,千年来生生不息。


  再次起飞,来到视野开阔地,山下是江河与湖泊环绕的肇庆。远看,西江宛若一条玉带环绕端州城,而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如同玉带上闪烁的珍珠。西江两岸的山峰郁郁葱葱,时有飞鸟略过,也有鱼儿跃出水面。这条长长的河流孕育着无数美味河鲜。看着江边游人餐桌上硕大的河蚌、肥美的沙蚬、鲜甜的河虾、幼嫩的边鱼,我不禁咽了咽口水。


  顺着西江,我飞到城郊端溪东侧、斧柯西麓一带,西江良好的生态不仅孕育美食,而且出产名扬四海的端砚。肇庆古称端州,古代文人名士书桌上必备的“文房四宝”之一的端砚,就是产自此处,现在人们都把这里称为砚都。当停留在江边端砚专业村白石村时,我看到一位老匠人一边打磨砚石,一边喃喃自语:“这块料真好,坚实、润滑、细腻、娇嫩,砚心湛蓝墨绿,看来有呵气研墨的效果。”我被他雕琢时专注的神情迷住了,来世我能否也做一个悦己的匠人?


  我记起了飞进肇庆前的目的,要到古城里的一块湿地寻找同伴。


  终于要飞进城了。江边出现一座壮观的古塔,塔基还有仙花寺遗址的字样,有人说这是一个叫利玛窦的意大利人在中国建造的第一座天主教堂。我听到游人在讨论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在中国最早交汇的状况。后来圆圆告诉我,当地人说的是粤语,而肇庆就是粤语发源地。向前又看到了阅江楼,我在遐想水师的将帅如何检阅军队;经过了高要学宫,我想目睹古代的文人墨客如何吟诗作赋;路过了梅庵,我能否也沾点禅宗六祖的思想或慧根呢?然后停在了宋城墙。古城的历史就这样闪耀了西江,文化与城墙一样厚重。


  日落时分,天边浮现一片环形晚霞,将典雅的披云楼轻盈托起,映照得金光闪闪,只剩下剪影。我飞到城楼上俯视,城墙上一坡翠绿的苔藓反射出光芒,牵牛花、夹竹桃面向城楼灿烂的笑,鸡蛋花散落栈道上。墙根下,老人在运动、少妇在遛狗、学生在嬉戏;华灯初上,城墙上,小孩在奔跑,一家人在散步,情侣牵着手说着情话。我听到两位摄影师在切磋构图:“古今和谐,人景合一,老少咸宜,动静结合,好一幅美美与共的图景。”此时我也想化作少妇牵着的狗,在城墙上撒欢。


  夜深人静,我在披云楼旁的百年古榕树上入眠。晨早,梦中传来熟悉的叫声,我醒了,难道同伴就在附近?继续向下飞,经过人声鼎沸的石室洞,摩崖石刻琳琅满目,大家看得入神,连我这只不懂书法的鹤都叹为观止。飞进洞中,凉气袭人,暗河清澈,仿佛进入一条时光隧道。我听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介绍:千年来李邕、包拯、周敦颐、俞大猷等仁人志士都在这里雕刻过,他们的心像河水一样澄莹,像丹顶鹤一样纯洁。


  石室岩对面的岩前村,妇人们在做裹蒸粽,淘洗糯米、去绿豆衣、腌制肉馅、包扎裹蒸,一个个像石室岩的山包形粽子就在家常聊天中做好了。新鲜出炉,芳香扑鼻,要是能品尝到就太好了。夕阳西下,岩前村客人在民宿听音乐,在湖边品茶,在红豆树下饮酒,文艺气息在生长,在蔓延。


  恍惚中,我又听见鹤声,高亢、洪亮的鹤鸣声接踵而来,我看到展翅高飞的队伍了,里面还有好朋友圆圆。原来,傍晚同伴们觅食结束回湿地,我感到安心,赶紧叫两声引起注意,飞起来加入队伍,我也要在这里安家了。  谢锐勤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