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在揭阳,有一种科普叫“急救”
发布时间: 2025-07-17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记者 林锐磊

  稳步提高社会应急救护能力,与守护群众生命安全紧密相关。急救能力是衡量城市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近期,我市多部门以“线上+线下”的方式让急救知识深入人心,外伤包扎、触电急救、烧伤急救等急救知识走入寻常百姓家。不少市民积极参加培训活动,主动掌握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防范和自救互救能力,让急救科普的“灯光”照亮市井各个角落。


  急救培训,提升群众应急救援能力


  记者通过查阅相关单位的官方公众号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市多部门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向广大市民普及急救知识。在众多公益活动中,专业人员从理论到实操进行“零距离”教学,将严肃的急救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课”,不少市民学到了实用的急救知识。


  5月14日, 市志远义工协会的志愿者走进市陶正学校,为全校100位学生开展急救培训。活动中,救护员讲师刘宋杰用生动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学生们详细剖析急救原理,并借助道具现场演示了心肺复苏的每一步操作。学生们认真学习,积极实践。刘老师现场还指导同学们应对烫伤以及流鼻血的处理方式。


  6月9日,50多位“揭阳古城讲解员”接受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活动采用“理论精讲+实操强化”的模式,系统讲解了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气道异物梗阻处理等急救知识,让讲解员群体实现了从单纯的“文化传播者”向兼具“生命守护者”角色的升级。


  7月2日,市红十字会、揭阳市万馨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在榕城区榕华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举办社区救护员公益培训班,普及了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自救互救能力。


  不少市民对相关单位和组织开展公益急救培训活动的做法表示赞许。市民林畅说:“我觉得深入学习并掌握实用的急救技能很有必要。我是从事房屋装修工作的,工人在工场里有时会被工具割伤、碰伤,掌握急救知识,就如同为自己和他人配备了一把‘安全钥匙’。如果一个人能够掌握更多应急救护技能,在遇到突发情况时他能科学应对,而不是手足无措或者错误施救。”


  线上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急救知识


  6月7日,“揭阳发布”官方公众号发布了《揭阳哪些医院可打抗蛇毒血清?急救攻略》一文,不仅详细公布全市各地可打抗蛇毒血清的医院地址和联系方式,还普及了“外出防蛇指南”“被蛇咬伤的科学防范与急救知识”等“干货”,得到不少市民的欢迎。


  市民陈先生说:“每年5至8月是蛇类活动高峰期,喜欢登山的人都有可能碰到蛇。外出如何防蛇?被蛇咬了怎么应对?哪些常见处理误区要避坑?掌握了这些知识,基本就能做到‘有备无患’。如果不慎被蛇咬伤,掌握科学防范与急救知识是救命关键。文章重点提醒市民如果不慎被蛇咬伤,要尽可能记住蛇的特征(颜色、花纹、头型、大小)或拍照(安全前提下),这对医生选择正确的抗蛇毒血清至关重要。我觉得这样的好文章可以更多一些。”


  6月27日,揭东区图书馆的官方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急救知识文章,标题为“个个会应急!2025安全月应急处置急救手册,人手一份!”,得到了不少市民的微信收藏和点赞。市民李平说:“我看到这篇文章后,马上就通过微信转给家里人并在自己手机上进行微信收藏。生活中偶尔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我现在会在随身挎包里放置几片止血贴、驱风油、可治疗割伤跌伤的破痛油等物品。学急救知识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身边人。”


  7月11日,“揭阳应急管理”官方公众号发布了《常见急症急救方法——气道异物梗阻》的急救知识宣传视频,用直观的方式宣传科学的施救方法,背部叩击、腹部冲击等急救方式让不少市民直呼“学到好知识”。市民徐盛勇说:“以前看过相关文章,知道相关步骤,但没有视频教学那么直观、易学。气道异物梗阻在生活中很常见,处理这种问题的急救知识非常实用。”


  守护平安,学急救成为新风尚


  在相关单位和组织的急救知识公益培训活动中,不少市民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热情十分高涨。社区居民李爱芬在实践过程中感叹:“以前在电视里看到有节目教‘心肺复苏’方法,觉得‘按胸口’是很简单的事情。等到自己上手实践后,才知道手法、频率、深度都有讲究,刚开始手忙脚乱,在导师的指导下反复练习,才掌握好调整体位、判断呼吸、双手交叠、按压频率等细节。我认为急救不是‘凭感觉’,而是‘靠科学’。”


  在实操环节中,参与的市民很多围着导师追问细节,不少急救培训活动中导师教得认真,市民学得用心。学会心肺复苏的市民林晓勇说:“以前出外旅游,在列车上曾目睹医生急救游客,急救技能在关键时刻真能救人一命。我现在学会了心肺复苏方法,如果出外遇到陌生人突发情况需要急救,我肯定愿意尝试施救。我认为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学会急救基础知识,积极成为应急救护知识的传播者与技能的实践者,这样才能在遇到突发情况时,为需要帮助的人及时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