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台社区“书香揭阳·进贤书房”24小时书吧的灯光映照着孩子们专注阅读的身影,小小阵地释放文化育人、滋养成长的大效能。通讯员 摄
夜幕初上,榕城区炮台镇炮台社区“书香揭阳·进贤书房”24小时书吧的灯光依旧明亮,映照着孩子们专注阅读的身影;下义社区公益理事会的成员围坐议事,为化解百年积怨探寻良方;改造后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老街坊们正热络地拉着家常、共议社区大小事……在榕城区,这些看似细微的“小阵地”,却以“润物细无声”的实践,悄然撬动着基层治理的“大效能”。
阶段来,榕城区深耕细作于“小书屋”的文化浸润、“小平台”的议事协调、“小优化”的服务提升,通过资源盘活、机制创新与服务优化,探索出一条“小空间承载大服务、微改革撬动大治理”的精细化治理新路径。这不仅让惠民服务更可触可感,让基层治理更精准高效,更让邻里之间的温情在点滴互动中愈发浓厚,为基层善治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小书屋”培育乡村“大文明”
据介绍,炮台镇炮台社区“书香揭阳·进贤书房”24小时书吧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这160平方米的空间里,除了翻书声和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几乎听不到别的声响。“以前孩子放学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在外面玩,我很是不放心。现在在这里,环境好,又有管理员,还能看书学习,我们家长省心多了。”不少家长表示。
这处由新寨乡史馆旁的农家书屋升级改造而成的24小时书吧,投入超百万元,配备图书1.4万多册,已然成为群众家门口的“精神灯塔”。它日均服务超150人次,不仅解决了学生课后“去哪儿学”的难题,更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悄然塑造着乡村的文化面貌。如每月举办的亲子阅读角,常常座无虚席,家长和孩子共读的画面温馨动人;每周由学校老师主讲的“选好书读好书”专题讲座,吸引着小读者们认真聆听、积极互动,推动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
从单纯提供书籍借阅的“小书屋”,到集村民“充电蓄能”、学生课后研学、“家庭共读”于一体的“文明孵化器”,这里成为了滋养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联结家校社情的新兴文化阵地。乡风文明的提升,不再是悬于墙上的口号,而是化作村民“走进来、坐下来、读起来”的自觉行动。
“小平台”凝聚治理“大合力”
在新兴街道下义社区,社区公益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的成立,为破解治理难题注入了全新活力。该平台在社区“老人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吸纳家乡建设者、企业家等新兴力量,通过捐资出力、共建共治,深度参与社区建设,统筹推进安全建设、教育提升、环境优化等重点领域协同发展,有效激活社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面对社区治理中那块难啃的“硬骨头”——义和林氏2村与榕东魏氏5村绵延百年的历史积怨,理事会成员们不辞辛劳,多方奔走,以真情换真心、以道理明是非,架起了沟通破冰的桥梁。
最终,在理事会不懈努力和多方见证下,这段盘根错节的“世仇”得以圆满化解,为社区长远和谐发展树起了标杆。
近期,在理事会的动员下,企业家代表林锭玉示范带动企业捐资700多万元,用于建设幸福家园项目,启动了村道改造、农房外立面翻新、景观亮化等一系列村容村貌提升工程。这份饱含企业家大爱的善举,点燃了村民共建家园的热情。项目工地上,不仅能看到专业施工队,更涌动着村民自发集结、义务投工的队伍——干群一心、日夜攻坚,仅用短短两个月便实现工程全面竣工,一个崭新的社区活动空间落成了。如今,在下义社区,沥青路纵贯全村,沿路花圃葱茏、墙绘鲜活,成为人人称道的民生路、致富路、幸福路。
阶段来,理事会高效推动完成消防站升级改造、村道提升、绿美榕城生态建设等多项民生工程,建设者们还“接力”开展助学、助老等公益事业,形成“政府引导、乡贤领捐、企业跟投、村民力行、全民共建”的多元参与格局,汇聚起共建美好家园的磅礴合力,让社区发展拥有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小优化”实现服务“最大化”
当下,榕城区正全面推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便民亲民化改造,释放出的宝贵空间,化作了居民的活动天地——敞亮的多功能活动室、温馨的便民服务区、充满地方特色的文化展示角,以及方便老人孩子的无障碍通道和休息区。这里,真正从“办事场所”变成了居民愿意来、喜欢待的“邻里客厅”与“活动中心”。以中山街道南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例,其新增古城文化展示角,打造出集服务、文化、活动于一体的“揭阳古城会客厅”,既让居民在家门口触摸到历史文脉,又为邻里互动搭建新平台,让党群服务中心的“温度”与“深度”同步提升。
空间焕新了,人气聚拢了,活动也愈发丰富。公益课堂上,多元的课程持续充盈着居民的精神生活;社区幸福生活节上,街坊邻里围坐品茶、听剧赏曲,欢声笑语此起彼伏;“睦融邻里居民议事厅”里,社区书记茶话会气氛热烈,一杯清茶、几张圆桌,居民们敞开心扉,从老旧小区的卫生死角、楼道堆物、停车难题,到家长里短的矛盾纠纷,都能在此畅所欲言、共商对策。2024年以来,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的“睦融邻里居民议事厅”,社区书记茶话会开展了105期,推动解决老旧小区卫生环境治理、邻里矛盾纠纷等社区治理难题233个。
这些开放的场所和用心的活动,像一块块磁石,吸引着居民走出“小家”、融入社区“大家”。一起参加活动、合力解决问题,使曾经点头之交的邻里“陌生人”,渐渐成了能唠几句家常的“友邻”,进而成为可互搭把手的“亲邻”。“陌邻变友邻,友邻变亲邻”的美好愿景,在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小优化”空间里,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榕城区以“小阵地”为支点,通过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将有限空间转化为民生服务的重要载体,将社区力量凝聚为治理的核心动能,推动文化浸润、社区共治、民生服务深度融合,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为提升治理效能、构建和谐社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范例。
岐山观察
阵地小,效能大
阿 龙
一个社区书屋,一个乡村理事会,一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城市里头,都是不起眼的小地方,但在传播新时代文明上,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大道理传递出去,将民情民意收集起来,服务了基层精细化治理。
书屋小,但在为村民“充电蓄能”、学生课后研学、“家庭共读”上,却扮演着滋养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联结家校社情的角色。学校老师每周讲课的内容,不是辅导学生解题答卷,而是跟村民、家长和孩子们谈家庭教育如何与学校教育相衔接,家长怎么把课本上没有列出来的生活知识传授给孩子。
乡村公益理事会,理的自然是村里的公益事,村道改造、农房外立面翻新、景观亮化等等,这是跟村民们密切相关的出行和乡村美化的事,环境改造得好,幸福家园就增添了亮点。城市化的迅速推进,拆掉了村与村之间的藩篱,如果还再背负着祖辈传下来的水沟界田垅界矛盾和积怨,下一代又如何能减负踏上坦途呢?家园如不尽早剥离积怨,幸福的成色就会少了几分呀!理事会理的化解“世仇”事,是公益事更是大事,因为每一个大村小村都需要长远的和谐发展环境。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空间不会大到哪里去,大多居民认为,那只是个办证的地方。但当这个小地方在办证之余,还成为居民们的“邻里客厅”和“活动中心”,可以到那里喝喝茶,聊聊天,跟社区干部谈谈家长里短,说说哪条巷子有卫生死角、哪个路口的太阳能路灯坏了、哪间屋子里的老人近期似乎精神状态不佳,你们要关照一下……这间小房子就会成为社区干部了解民情的“议事厅”,党群服务中心就提升了便民“温度”和“深度”。
阵地虽小,产生的效能真的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