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16岁少女飞机上产子,性教育不能只讲生理不教责任
发布时间: 2025-07-18 来源: 红网 作者: 麻智嫣

  7月12日,在海口美兰机场一架航班上,一位16岁的女孩独自登机后紧急腹痛分娩。这个意外降生的生命,不仅叩击航空应急机制的漏洞,更撕开了青少年情感教育的裂痕。当涉事男孩始终逃避联系,当舆论还在对女孩贴标签式指责,这场极端事件暴露出的不仅是个体认知的偏差,更是家庭、学校、社会三重监护网络的集体失守,直击青少年情感教育的深层病灶。其所折射出的青春期情感认知困境,远比分娩本身更值得社会深思。


  当前青少年情感教育的困境,首先卡在“半截子教育”上,多数学校的性教育仍停留在生理知识的浅水区。北京师范大学一项研究统计了2000年至2019年以来发表的82篇有关性教育研究文献发现,学校性教育大多内容单一,以青春期、生殖健康和预防艾滋病教育为主,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社会性别视角。“生理科普”与“情感缺位” 的割裂,让教育沦为应付式的知识传递。尤其在事件发酵过程中,部分网民对女孩“不自爱”的指责,随便贴上“梅毒携带者”的标签,导致舆论越走越偏。家庭教育的缺失、恋爱观的扭曲、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的不足,都是这场悲剧的催化剂。


  青少年中有很大一部分对生殖健康的认知存在误区,他们或许懂生理冲动的快感,却不懂生命诞生的分量。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皮艺军指出:当前的性教育现状下,青春期孩子在性意识觉醒程度和性知识的掌握上存在一个“剪刀差”。曾有学生跟他坦言,在关于性的认知上,他们已经“上了三楼”,但负责性教育的老师还“站在地下室”。这种“剪刀差”的出现,使得一些青少年很难从认知和道德层面对生理的本能冲动加以合理限制,当他们遇到自认为合适时机时,就容易诱发违法犯罪行为。当家庭不引导、学校不深入、社会不兜底,这种认知鸿沟便会酿成悲剧——就像这个男孩,在生理冲动与责任担当之间,选择了用沉默逃避生命的重量。


  这个在机场航班上诞生的生命,理应成为社会反思的起点,它该成为一面镜子,照见青少年情感教育上的集体失职。完善航空应急机制固然重要,但更紧迫的是搭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情感教育网络:家庭要打破“谈情色变”的禁忌,学校要将情感责任纳入必修课程,社会要净化信息环境、明确价值导向。


  唯有让青春期的情感觉醒与责任意识同频生长,让每一个少年都懂得“爱”不仅是多巴胺的悸动,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担当,才能避免更多审判式的悲剧。毕竟,守护未成年人的情感成长,从来不是某个人的考题,而是整个社会必须答好的民生答卷。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nograb/646941/51/15135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