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揭阳社区矫正中的“灵魂园丁”
发布时间: 2025-07-23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记者 陈南霞 通讯员 陈楷浩

延伸管教警察为迷途社矫对象点亮回归之路。林洁松 摄


  在揭阳社区矫正工作的前沿阵地上,有这样一群人,被形象地称为社区矫正中的“灵魂园丁”。他们是根据刑罚执行一体化工作需要,从揭阳监狱选派到揭阳市司法局,参与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工作的延伸管教警察。他们发挥身份、经验及专业优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为迷途社矫对象点亮回归之路。


  延伸管教:高墙内外无缝链接


  延伸管教警察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充分运用在监狱积累的管教经验,力求将狱内教育改造工作成果有效延伸至社区矫正领域,助力社区矫正工作高质量发展,不但要实现“管得住”,还要“管得牢”“教得好”,不断探索开展社区矫正教育监管工作新思路。


  社矫对象刘某曾因向他人出售银行卡而触犯刑法,最终获罪入刑。报到入矫时,刘某仍不知其犯罪行为的严重性,对接受教育监管抱有抵触心态。对此,延伸管教警察因人施矫,主动向刘某讲解《社区矫正法》《揭阳市社区矫正对象应知应会十条》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并通过剖析真实案例,让刘某深刻认识到其行为的错误。自此,刘某自觉配合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接受矫正。


  科技赋能:构建动态监管网络


  延伸管教警察深度参与社矫对象的日常监管工作。他们协同社区矫正机构,运用信息化核查、定期查访与突击检查等多元化手段,编织一张严密的动态监管网络,确保社矫对象活动轨迹清晰可知,行为动态实时掌握。


  对严重违反监管规定的社矫对象,延伸管教警察依据《社区矫正法》及时提出训诫、警告乃至提请收监执行的建议,以刚性约束维护社区矫正的严肃性。某日,延伸管教警察在信息化核查时发现惠来县一社矫对象未接听核查电话,而且电子定位位置长时间不变后,立即联系司法所工作人员一同上门实地查访。经查访发现,该社矫对象因抱有侥幸心理,将定位手机置于家中,私自外出至邻近县游玩,最终该名社矫对象因私自外出受到警告处罚。全天候、无死角的动态监管模式,有效减少了社矫对象私自外出、脱管乃至重新违法犯罪等风险,为社区矫正安全稳定筑牢坚实屏障。


  重塑新生:深化教育矫治内涵


  延伸管教警察借助其熟悉罪犯心理与行为模式的独特优势,在社区工作场景中持续深化教育矫治。他们联合社工、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针对社矫对象个体具体情况,精心组织开展法治教育讲座、国学课堂、心理辅导及职业技能培训,精准化解社矫对象回归社会的思想障碍与能力短板。


  面对青少年社矫对象,他们化身“灵魂导师”,积极引导其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存在心理创伤的社矫对象,他们耐心疏导,帮助其走出阴霾。揭西县一社矫对象曾多次违反监管规定并对接受矫正抱有抵触情绪,这严重不利于其改过自新、回归社会。延伸管教警察通过实地查访,贴近该社矫对象生活,摸清其个性特点、犯罪情况、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等,用真诚与耐心,尽最大可能教育引导社矫对象重拾信心,顺利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这种“攻心治本”的矫治策略,从思想根源上重塑社矫对象行为模式,为其彻底回归社会铺平道路。


  铺就归途:助力回归社会之路


  延伸管教警察深知,稳固的回归是矫正成功的最终标志。他们积极奔走,穿针引线,努力为社矫对象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协助联系民政部门落实低保、临时救助等兜底保障;对接人社部门及企业,开展就业推荐与技能培训,拓展谋生渠道;协调教育部门,帮助符合条件的社矫对象或其未成年子女解决就学难题。


  普宁市一名大学生社矫对象家庭情况较为困难,在毕业求职路上又屡屡碰壁,生活难以为继。延伸管教警察得知该情况后,结合该名社矫对象专业特长,帮助其联系多家企业并争取到面试机会。最终该名社矫对象成功就业,其对延伸管教警察的帮助表达感激,并表示以后会积极回报社会。延伸管教警察努力修复社矫对象的家庭与社会关系,提升其社会归属感与责任感,旨在以“帮”促“安”,以“扶”固“矫”,极大降低了社矫对象因就业无门路而重新滑向违法犯罪深渊的风险,为社会和谐注入稳定力量。


  监狱警察延伸管教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是刑罚执行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关键链条。他们以法律为舟,以温情为桨,用心推动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的深度融合,帮助社矫对象积极接受矫治,重拾生活信心,顺利回归社会。未来,他们将继续在社区矫正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更多迷途者指明回归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