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戏水、游山玩水,是暑期之乐,但同时,暑期溺水事故高发,令人痛心。教育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溺水是我国1~14岁儿童伤害致死的头号杀手。
水边游玩时,有哪些风险点?不同水域有什么危险?如何科学预防溺水?遇到他人溺水时如何科学施救?水域救援专家为大家提供这些科学防护方法——不同水域危险不同很多溺水事故都在自然水域发生。据有关专家提醒,自然水域中水的深度和温度都不好判断,擅自跳入水中游泳,就可能会发生肌肉痉挛、抽筋、低温症等情况。
不同自然水域有不同特点,也存在不同的风险。
1.江河——青苔:江河岸边容易长青苔,在江河岸边游玩时,如果不注意脚下情况,很容易滑入水中。长青苔的江河岸边很滑,即使会游泳,要想爬上岸也不容易。
2.湖塘、坑塘——杂草、淤泥:湖塘水面看起来比较平稳,但是一些水塘长有杂草,塘底淤泥也不少。如果对水域不是很了解,跳下去游泳容易被水草缠住或陷入淤泥。
3.海边——浪涌、离岸流、礁石:风浪大时,海浪的力量就像重物砸下,能把人拍晕卷走。一些海岸礁石密布,礁石打滑,或布满尖锐的牡蛎壳等,落水者难以自行上岸,救援难度也很大。
不盲目施救“不盲目施救”是铁律。尽量不要徒手救援,“岸上优先,工具优先,团队优先”。不手拉手救援。即使施救人员较多,也不要以手拉手的方式下水救援。如果有人脱手,可能会让入水的人也溺水,造成更多伤亡。
落水者上岸后的施救方法1.清除口鼻堵塞物:让溺水者头朝下,撬开其牙齿,用手指清除口腔和鼻腔内杂物。
2.倒出呼吸道内积水:救人者半跪,顶住溺水者的腹部,让溺水者头朝下,拍背。
3.人工呼吸:对呼吸及心跳微弱或心跳刚刚停止的溺水者,迅速进行人工呼吸,同时做胸外心脏按压。
4.吸氧:现场有医疗条件的,可对溺水者注射强心药物及吸氧。条件不足的,用手或针刺溺水者的人中等穴位。
5.脱下外套:如果溺水者身上穿着外套,要尽早脱下,湿漉漉的外套会带走身体热能,产生低温伤害。
海中溺水:“安静漂浮”是关键1.屏住呼吸,放松全身,尝试仰面漂浮。人体本身就受到一定浮力,仰面口鼻就能露出水面吸气。
2.观察环境,有节奏地呼吸,只在浪峰间隙抬头吸气,浪来时闭气。
3.若感觉被一股强力拖向外海,很可能是离岸流,切勿逆流挣扎回岸。正确做法是顺着离岸流方向,平行于海岸线游动,先脱离这股“危险水流”的控制范围,再寻机折返岸边。
未成年人牢记“六不”,家长做到“四知”
未成年人要牢记防溺水“六不”: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们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措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盲目施救。
为保证未成年人安全,家长要做到“四知”:知去向——知道孩子去哪里;知同伴——知道孩子和谁去;知内容——知道孩子去干什么;知归时——知道孩子何时回。 综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