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微项目式学习(Micro-PBL)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可行性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 2025-07-29 来源: 作者: 陈伟彬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推动下,中学物理教学正经历着从侧重知识传授向聚焦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转型。传统的讲授式课堂往往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的机会,难以有效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受限于课时和实验资源,物理教学中实践环节常显薄弱,导致学生难以将抽象知识与现实应用建立紧密联系。为突破这些瓶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特别是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因其强调真实情境探究和综合能力培养,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完整的 PBL 项目通常周期长、难度大,在中学日常教学中落地存在现实困难。于是,“微项目式学习”(Micro-PBL)这一概念应运而生,旨在将项目式学习“小型化”“情境化”,使其更契合中学物理课堂的实际条件与需求。


  一、微项目式学习是对传统 PBL 的创新性发展


  它的核心在于将学科知识巧妙地融入具体的微型项目情境之中,通常以1~2课时为教学单元载体。区别于耗时数周的大型项目,微项目强调“短、小、精、活”:主题聚焦于某一核心知识点或关键技能点;任务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实施过程灵活可控,便于在常规课堂中操作。例如,在初中物理“杠杆原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自制简易杆秤”的微项目。学生在课堂上利用身边的材料(如筷子、细绳、钩码或小重物、硬纸板做秤盘),依据杠杆平衡条件,动手设计、制作并测试自己的小秤具。整个项目从构思到完成,力求在 1~2 课时内实现。这种模式既保留了 PBL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实践探究的核心理念,又显著降低了实施难度和门槛,使得项目式学习能够更自然、更频繁地融入日常物理课堂。


  二、Micro-PBL 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精心设计的小型任务驱动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在完成微项目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历问题提出、方案规划、动手实践、反思优化、成果展示与交流等关键环节。这不仅促使他们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规划、协作、沟通等综合素养。与传统的单向传授相比,Micro-PBL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深度。教师角色则转变为引导者和支持者,在学生探究的关键节点提供必要的脚手架和反馈。这种模式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使他们在亲历亲为的探索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三、Micro-PBL 的理论根基深厚


  它深刻体现了杜威“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教育思想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髓。杜威强调教育应源于生活并改造经验,学习应在主动的活动中发生。建构主义则指出,知识的获取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协作交流,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Micro-PBL 正是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真实或拟真问题情境,引导他们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探究、合作、反思,从而实现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深刻理解与意义建构。同时,它也呼应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同化与顺应不断演进,而主动探究和实践活动是促进这一发展的有效途径。此外,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为Micro-PBL提供了支持。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依据各自的优势智能(如逻辑分析、动手操作、人际协调等)承担不同角色,这种分工合作的方式有助于发挥个体潜能,促进更为全面的发展。


  四、Micro-PBL也与当前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核心素养理念高度契合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特别强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项目式学习被认为是落实这些素养的有效途径,因为它能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态度养成有机融合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鉴于大型项目实施的现实困难,Micro-PBL提供了一种更可行的替代方案。它能在保证正常教学进度的前提下,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探究实践的机会,从而更有效地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融入日常教学环节。


  五、结语


  微项目式学习(Micro-PBL)为中学物理课堂注入了探究与实践的活力。它“以小见大”,通过一个个精炼的微型项目,将科学探究的种子播撒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在亲身体验 “做中学”的过程中,物理观念得以深化,科学思维得到锻炼,探究能力获得提升,科学态度也自然养成。随着对这一创新模式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经验的丰富,Micro-PBL有望在提升中学物理教学质量、培育新时代所需人才方面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