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备受关注的“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事件”一审宣判。法院经审理认为,无法认定男生肖某某针对特定对象实施了性骚扰,驳回女生杨某的指控。法院的判决让这起轰动一时的“图书馆性骚扰案”再次掀起波澜。如今目睹两个年轻人仍挣扎于网暴漩涡,不禁让人思考,作为事件发生地和首要处理方的武汉大学,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如今法院的判决已经证明,学校当初的处分缺乏事实依据。2023年10月13日,武汉大学在事发仅两天后就给予肖某某记过处分,却含糊其辞地未说明具体违纪行为。看似快速响应的处理方式,反映出的是学校调查的草率和定性的武断,暴露出的是学校管理层在面对敏感事件时,或许未能从容应对。在没有充分调查取证、没有给当事人充分申辩机会的情况下,就匆忙做出处分决定,这不仅违背了程序正义,更为后续的舆论风波埋下了种子。
作为教育机构,武汉大学本应在两位学生之间搭建沟通桥梁,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调解机制化解误会。然而,学校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处分,完全忽视了教育和调解的职能。试想,如果学校能够在第一时间介入,组织双方在专业人员陪同下进行沟通,了解事情真相,很可能就不会演变成后来的网络对立和相互伤害。但学校的不作为,让两个年轻人直接暴露在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
如今,当事件仍在网络发酵、双方都遭受网暴时,武汉大学依然选择了沉默。没有及时澄清事实,没有呼吁理性讨论,更没有为自己的学生提供必要的保护和支持。这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完全背离了高校的社会责任。一所百年名校,理应有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和舆情应对能力。但在这起事件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学校的束手无策和冷漠旁观。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作用,在于培养、发挥人的优点和长处,挽救、弥补他的过失和短处。这强调了教育应是引导和修正,而非简单的惩罚。然而在这起事件中,武汉大学既未能明察秋毫探明真相,也未能以仁爱之心调解纷争,更谈不上追求教育的至善境界。两个年轻人付出的代价,不应该只换来一纸判决书,更应该换来武汉大学乃至所有高校对学生权益保护机制的彻底反思和实质改进。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nograb/646941/63/15163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