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有网友发文分享了自己在高铁上的“奇遇”。据其描述,一位乘坐高铁的“大佬”从早上八点半上车后,就开始不间断地打电话,听取下属汇报并指导工作。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中午12点,大佬才停下用餐。网友本以为可以清静一会儿,不料仅仅十分钟后,这位“大佬”放下饭碗,又拿起了电话继续“奋战”。整个高铁行程长达八小时,网友不禁好奇:这位大佬的电话会不会持续八小时?此事迅速引发网友热议。(7月28日《新京报》)
在时速350公里密闭空间里持续打7个小时电话,这种声音霸权,不说空前绝后,至少到目前可以说是实为罕见。显然,这绝非单纯的“工作需要”可以解释。因为真正高效的管理者应当具备场景意识——若确需八小时不间断指挥,完全可以选择包间或调整行程;若必须实时处理公务,理应自觉移至车厢连接处。但当事人偏偏选择了最具干扰性的方式,其行为逻辑折射出两个深层问题:其一,将商务舱高票价异化为“特权购买论”,误以为支付溢价便可获得噪音豁免权;其二,把下属的随时待命视为权力象征,试图通过公开场合的强势通话构建职场权威形象。
现行铁路规章的滞后性为这类行为提供了操作空间。《铁路旅客运输规程》第77条关于“不得喧哗吵闹”的规定,仍停留在对传统噪音的粗放管理层面,对商务人士惯常制造的“持续性低强度噪音”缺乏有效约束。正如本次事件中乘务员只能劝导却无法制止的困境所示,规则体系未能及时跟进新型社会矛盾。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普通车厢乘客外放短视频会立即遭到制止,而商务舱的“精英式噪音”却往往获得默许,这种执行标准的差异性,无形中强化了“身份特权”的错误认知。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重构公共空间的权力契约。首先必须明确:商务舱出售的是舒适乘坐体验,而非安静权的垄断资格。铁路部门亟须在实施细则中增设“单次通话时长限制”“禁用免提模式”等量化条款,为乘务员提供明确的执法依据。同时,应当建立统一的噪音管理标准,避免因乘客身份差异造成执法不公。
“七小时通话”现象恰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典型缩影。当经济快速发展催生出大量所谓“成功人士”,其中部分人尚未完成从财富积累到文明素养的同步提升。他们习惯于用金钱购买各种特权,却忽视了一个基本准则:真正的精英气质不在于能支配多少资源,而在于懂得权力的边界所在;最高级的自律,是身处优势地位时仍能恪守公共底线。
那位挂断七个半小时电话的乘客,或许认为自己只是做了职场精英“该做的事”。但在这个全民麦克风时代,每一个公共场合的失范行为,都可能被放置在文明标尺上丈量。要记住:再重要的商业电话,也重不过一个文明社会对相互尊重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