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市成功化解揭阳潮汕机场安置区遗留17年不动产登记难题
5105户安置户喜领“大红本”
“太激动了,我们的房子有证了,心里的‘大石头’落地了!”29日下午,位于榕城区登岗镇的揭阳潮汕机场安置区三坑村党群服务中心热闹非凡,5105户安置户的村民代表正有序领取不动产权证书,大家手捧期盼已久的“大红本”,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5000多本不动产权证书稳稳交到村民手中,标志着揭阳潮汕机场安置区遗留17年的不动产登记难题圆满解决。“大红本”落地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市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协同打通“堵点”的结果,最终让历史遗留问题变成了“历史”。
群众急盼:期待办证了却“揪心事”
生活在揭阳潮汕机场安置区的5000多户村民,原是登岗镇“四村六社”的村民。这“四村六社”包括三坑村苏坑、蔡坑经合社,许厝村张厝、许厝经合社,登岗村林畔经合社和浦口村涵涛经合社。
2008年,因揭阳潮汕机场建设用地需要,登岗镇“四村六社”共3458.57亩土地被征用,“四村六社”的村民毅然搬离了他们居住的家园,来到机场安置区生活。
然而,由于当时机场安置区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在用地和项目建设上都存在部分手续未履行到位的情况,导致安置区59栋房屋建成后未能办理不动产权证书。为此,安置区群众一直期盼能早日办证了却“揪心事”。
合力攻坚:找准症结逐个解决“堵点”
小小“产权证”,承载“大民生”。为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2023年底,市委、市政府将揭阳潮汕机场安置区不动产登记办理列为一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民生实事。2024年,省委巡视组指出要妥善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围绕“办好安置区群众不动产权证书”的工作目标,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专门成立揭阳潮汕机场安置区不动产登记办理工作协调小组,全力推进安置区不动产登记工作。一场化解安置区村民“心头之困”的攻坚战由此打响。
“安置区办证问题年代久远、错综复杂,化解难度很大。”市自然资源局四级调研员、登记科科长沈乐忠介绍,协调小组成立后,市自然资源局主动担当,牵头协调市住建、农业、市委军民融合办及榕城区、揭东区、登岗镇等并联作战。面对行政区域调整、机构改革、人员变动、原始资料缺失、手续链条断裂等重重困难,协调小组迎难而上,昼夜奋战,创新采用“容缺受理、并行补正”机制,逐一击破“堵点”。
“影响不动产登记的主要原因,是办证前端手续不完善、链条缺失,前端环节没有妥善解决就可能导致后端发证出现障碍。”沈乐忠告诉记者,围绕办证核心目标,市自然资源局全力推动安置区完善用地报批、土地供应、规划报建、消防验收、竣工验收备案等环节,顺利推动安置区不动产登记工作进入“快车道”。
创新服务:“绿色通道”暖了村民心
办证前置环节有序完成,便进入不动产登记环节。
为方便群众办证,市自然资源局积极创新服务,以群众合理诉求为最高准则,大胆简化登记流程,依法合规开辟“绿色通道”,精简申请材料。“例如,我们制作继承书等标准化模版,以一村多户一份申请表总册代替一户一张申请表,共性材料按村、按栋只提交一份,最大化减少重复提交。”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负责人林海彬介绍。
“我们还多次组织业务骨干到镇村,面对面指导村干部和村民填写资料,解决资料漏填错填、申请事项不符、户籍外迁、继承材料不全等具体问题。”林海彬补充说。
“绿色通道”+“贴心服务”,极大提高了办证质效。经统计,机场安置区共登记发证5105户,目前已全部完成发证任务,惠及群众2万多人。
一本本产权证书,不仅承载着机场安置区5000多户村民的期盼,让他们实现从“安置”到“安居”,更夯实了群众心中对公平与信诺的基石。“这本证不仅是党和政府给我们的‘定心丸’,更是对我们当年支持机场建设的认可!”安置区三坑村村民王秋葵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