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报道,广东今夏推出“艺术晚课堂”,把公共文化场馆的夜间时段变成市民的“艺术充电站”。从广州白领下班后跳舞蹈课,到湛江居民遛弯学声乐,再到潮州人练潮乐、揭阳娃学英歌舞,这个瞄准“夜间黄金档”的文化项目,用一盏盏夜灯,把公共文化服务从“朝九晚五”的刻板时间表,变成了“随需而变”的民生温度计。
公共文化服务的痛点,常藏在时间的缝隙里。过去许多文化场馆“白天开门、晚上关门”,与上班族、学生群体的日程严重错位——“你上班时它开着,你想去时它关着”,公共资源看似丰富,却成了“看得见的便利,摸不着的温暖”。广东的巧思,恰在于打破“时间壁垒”:把服务时段从“固定朝九晚五”拉长到夜间,让场馆的灯光与市民的下班节奏同频,让文化资源真正“长”进群众的日常生活里。这不是简单的“延长营业时间”,而是对“人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服务”的精准把脉。
更见功力的是“精准”背后的治理智慧。项目没有搞“一刀切”的课程清单,而是像配餐师般为不同群体定制“文化菜单”:上班族要解压,就开瑜伽课;亲子家庭要陪伴,就设绘本共读;文艺爱好者要深度体验,就引入非遗手作;深圳的电吉他、潮州的茶品鉴、揭阳的英歌舞,更是把“本地文化基因”揉进课程里。这种“分层定制”的逻辑,打破了公共文化服务“重数量轻质量”的旧思维——不是把课程塞满就算完成任务,而是让每个走进场馆的人,都能找到“对味”的那堂课。
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是“以文化人”,更是“以心换心”。当郑女士在舞蹈课上“出身汗、整个人都轻松了”,当湛江居民“饭后遛弯就能学声乐”,当孩子们在亲子绘本课上咯咯笑,这些细微的生活场景,恰恰是公共文化服务最该抵达的温度。它无关宏大的文化叙事,却能让艺术真正“下沉”到社区、融入日常,让“文化惠民”从政策文件里的关键词,变成市民手机里的课程提醒、口袋里的艺术收获。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艺术晚课堂”的实践,为公共服务的优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提升服务质量,不必一味追求“高大上”的硬件升级,把现有资源的“时间利用率”挖深、把服务内容的“需求匹配度”做透,往往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种“时间智慧”,本质上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公共服务不是单向的“供给输出”,而是双向的“需求对话”;不是“我觉得你需要什么”,而是“你需要什么,我就努力提供什么”。
夏夜的风里,文化场馆的夜灯次第亮起。它们照见的不仅是市民的笑脸,更是公共文化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跨越的清晰刻度。当更多公共服务学会“看时间下菜碟”“按需求做文章”,我们离“触手可及的文化幸福”也就更近了一步。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