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晚,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庞众望入选《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从孝心少年到励志青年,庞众望的故事激励了很多人。
近年来,几乎每一次关于“寒门贵子”庞众望的报道,都会赢得广大网友和媒体的点赞,而且是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赞叹:不负众望。这既是由于他的“逆袭”故事很励志,也是由于他的名字本身就有“众望”二字。我以为,庞众望真正“感动中国”,最值得人们学习的,并非“寒门逆袭”“清华博士”“成功”等标签,也不是所谓的“不负众望”,而是他首先做到了“不负己望”。
顾名思义,“不负众望”就是不辜负众人期望的意思。对于任何人而言,无论“众人”指的是亲人、师长、朋友,还是广大的陌生人,都没有一个人比他自己更了解自己。就算他人的期望是善意的,也未必符合个人的实际。
比如,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出人头地”“功成名就”或者成为“学霸”“老板”。但是,真正能够成为“学霸”的少之又少,最终能像庞众望这样考上清华还读了博士的,或者像俞敏洪考上北大、刘强东考上人大并成为知名企业家的,更是凤毛麟角。
倘若“众望”指的就是普遍认为的“成功”标准,那么,哪怕是出于善意的不切实际,也会给人以巨大压力,很有可能导致事与愿违。因此,人们不应该为了“不负众望”而强行、一味地“卷”成绩、学历、财富,否则,无论最终是否成功,都有可能违背本心。
在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现场,庞众望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去年我遇到了一个小姑娘,她说自己选择了一个非常不喜欢的专业,是我的故事帮她走出了那段低谷,最后从事了自己喜欢的工作。”
这个小姑娘之所以选择一个非常不喜欢的专业,很有可能就是出于“不负众望”而作出的妥协:那是别人期望她报的专业。可是,这种选择违背了她的意愿和兴趣,导致她的人生陷入低谷。她从庞众望身上学到的绝不是“不负众望”,否则,她就应该“跪着也要走完”,将错误进行到底。实际上,她从庞众望身上学到的不只是“寒门逆袭”“不怕困难”,更多是听从内心,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最后,她终于从事了自己喜欢的工作。
当然,庞众望也有过这种从“不负众望”到“不负己望”的转变。庞众望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母亲下肢残疾行动不便。面对家庭的重担,庞众望一边勤于学业,一边照料家庭。2017年,庞众望高分考进清华大学,就读精密仪器系,开启了人生新的阶段。进入大学后,他曾在意他人目光,怕“有负众望”。但他后来在科研中找到方向,即便经历多次失败,也凭着家庭赋予的韧性坚持了下来。
如果庞众望长期背负“不负众望”的心理压力,忘了寻找自己人生的方向,就有可能迷失自我。正是由于他更加专注于自我,在不断探索过程中找到了自己所热爱、擅长的领域,终于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并赢得人们的尊重和赞扬。
人们如果要向庞众望学习,就应该首先学习他这种“向内求”的精神,善于发现自己、深耕自己,才能成为自己、成全自己,把自己活成一道光,最终才能做到既“不负己望”也“不负众望”。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51/15206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