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87岁高龄的著名书画家范曾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关注热议,此时距其娶小50岁的妻子徐萌仅仅过去16个月。8月17日,北京昌平辖区派出所表示并未接到范曾家人的报案。此前,范曾持股公司回应称范曾失联为谣言。8月16日晚,范曾继子范一夫发布范曾和徐萌在法国观展的现场照片,间接回应范曾失联传闻不实。
“范曾失联”一事达到舆论高潮源于其女范晓蕙在个人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则声明。文中范晓蕙回应了“87岁书画大师范曾被37岁妻子(徐萌)控制,20亿藏品搬空”传闻,同时贴出与多位友人微信联系聊天截图, 称父亲被其妻子徐萌带离住所后失联,住所被贴封条,库房珍品被搬走,部分老员工被辞退,且徐萌曾威胁员工不得外泄消息。
从已公开的信息来看,范曾并非法律意义上的失联,更像是一种个人选择。基于此,家属不求助警方而是在社交平台发文借用舆论表达诉求则显得颇具玩味。无论是网络空间的舆论热度,还是范曾家属的矛盾表态都不禁让人疑惑,到底谁在关心范曾去哪儿了?
可以说,“网络寻父”的本质是利用舆论把家庭问题放大到社会层面,此举既有占用公共资源之嫌也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非但难以解决家庭矛盾,还可能侵犯个体隐私,甚至引导社会公众过度消费私人议题,模糊共同讨论的焦点。对此,不禁要问,家属到底是关心范曾去哪儿了?还是关心范曾要给出什么答案?
相较于家属,媒体对于范曾的去向则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关注热情。名人、四段婚史、老夫少妻、家庭纠纷无疑是巨大的流量诱饵,大到足以牵动公众的猎奇心理,成为竞相追逐的报道焦点,在热度与争议的交织中不断放大事件的传播效应。
与其说关心范曾去哪儿了,不如说关心个体的私欲去哪儿了。范曾去哪儿根本不重要,我们对于他人的家庭私事不感兴趣,也不希望这样的事情过多地出现在网络空间,挤占本应用于公共议题讨论的空间,更不愿看到私人领域的纷争被过度消费、放大,干扰正常的社会舆论生态。
范曾要尽快出来回应自己在哪儿。此事必须要有一个确切的本人回应,以平息舆论热度,及时释放被挤占的公共空间。让公众注意力回归到更有价值的公共议题上,也避免私人事务在持续发酵中引发更多不必要的争议与消耗。
值得注意的是,在舆论场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公众展示出了对这类事件的理性态度,不关注、不参与、不喜欢。这也提醒公众人物应思考如何维护自己的公共身份,如何创造正向价值,如何发挥社会示范作用,以自身的言行引导公共讨论向更有意义的方向聚焦,而非让私人事务过度侵占公共视野。换句话说,我们不关心范曾去哪儿了,但范曾要知道自己未来去哪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nograb/646942/51/15206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