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作为一位父亲,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我深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因此,依据孩子们不同成长阶段,我一直在探索、尝试不同的教育、引导方式。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渴望得到尊重和认可。曾经那种替孩子管理好一切的“包办成”教育方式,已难以为继,再无法适用对当前孩子们的有效教育了。如何和孩子们进行对话,通过有效的沟通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呢?这成为摆在我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一次,孩子们坐在一起看电视,不一会又起争执:一人要看动物世界的纪录片,另一个却坚持要看美食节目。两人各不相让,争吵的声音越来越激烈,妈妈在一旁好言相劝却无济于事,似乎争执双方都认为自己理由充分,因而毫不退让。这种场景已不知上演多少次了,实在让我忍无可忍,于是大声呵斥:马上关掉电视,谁也不准看,回书房学习去!孩子们吓了一跳,赶紧回房间去。
他们虽然服从了,但每个人的脸上,分明带着被迫无奈的不情愿表情,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不禁反思,在教育孩子方面,缺乏威慑力温和劝说和看似强而有力的大声呵斥,到底哪个更能达到教育目的?这两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方式?冷静思考之后,我走进孩子们的房间。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既然单向的劝说和强制均无法使孩子们真正接受教育,那么,不如心平气和地围坐在一块,双向地平等沟通,或者更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落座后,我开诚布公地说,孩子们,我们现在来开个会吧,一起好好来讨论一下刚才发生的问题该怎么解决。我接着说,电视机只有一台,不可能每个人都分配一台的,所以,只有懂得如何协调、共享,如果只想着维护自己的利益,不顾及他人,那么,这是非常自私自利的行为,只会引发无休无止的争吵,大家都不开心。接下来,我让孩子都认真思考一下,然后也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是第一次面对这种情形,孩子们显得有点局促,但都开始思考起来。不一会,女儿先打破沉默,说本来说好一人看一集自己喜欢的节目,但弟弟耍赖皮,总吵着再看一集——所以我认为要遵守规则,才不会争吵。弟弟一听,有点着急了,辩解道,刚才是两集的情节连在一起,我想和姐姐商量一下让我看完两集,然后她再看两集,可她就不让!就不能好好商量,互相理解一下吗?我听完他们带着辩解性的“沟通”,笑着说,这就对了,我们会有争吵,正是因为没有找到解决争执的方法,如果我们有共享的意识、建立合理的规则,然后能通过沟通增进理解,别说两个人一起愉快看电视了,就是一群人共享一个羽毛球场都没问题,对不对?孩子们听完都心悦诚服地点头表示赞同。我抓住时机说,我们刚才这种平等、对话的协商会议形式其实叫“圆桌会议”,遇到问题好好沟通,不是比争吵更有用吗!最后,在我的提议下,一致同意讨论并制定一个简单易行的规则来确保这种“圆桌会议”定期举行,及时解决一些问题。
这场关于家庭教育的“圆桌会议”,使我找到了一种和孩子们双向沟通以达成教育目的的方式,其有益的启发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有效教育,必须建立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若亲子关系不好,再优秀,再懂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都可能是无能为力。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如果孩子对我们已存在抵触情绪,甚至是厌恶感,也就难以发自内心地服从管教,即使他内心明明知道自己不对。
第二,要进行有效沟通。良好的亲子关系有赖于有效的沟通,这种亲子沟通是双向的过程。毕竟,单向的劝说再和风细雨也难引发同频共振,而单向斥责再具威慑力也终将激起更大的反弹。所以,作为家长,应适时放下权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孩子沟通。通过共同分析具体问题,分享彼此看法,最终达成共识,才能逐渐建立起互相信任、理解的良好亲子关系。
第三,要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沟通方式。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耐心地维护,这就要求我们找到一种彼此接纳而切实可行的方式来保持沟通,使双方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对某一具体问题进入充分交流讨论。我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达到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目的。
总而言之,我认为这种“圆桌会议”的方式,父母和孩子可以充分交流真实想法,在思想的碰撞中,寻找最佳方案,达成共识。虽然这比直接向孩子们下达指令要更加曲折复杂,但有利于使孩子感觉到被尊重和关注,从而消除心理阻碍,在良好的亲子沟通中引导、教育好孩子。 (作者系普宁市第二中学初中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