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书画大师范增失联”的消息,引发关注,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8月16日晚,范增女儿范晓蕙发布微博称,父亲被继母徐萌带离住所后失联,住所被贴封条,父亲早年库存的大量书画作品、古玩收藏都被打包装箱分批分拨运走。部分老员工被辞退,且徐萌曾威胁员工不得外泄消息。(8月17日 封面新闻)
公开信息显示,去年4月10日,范曾宣布与自己相差50 岁的徐萌走进第四段婚姻。今年7月5日,范曾在碧水庄园的豪宅内庆祝 87岁生日的视频在网络上曝光,老人满面红光,看不到任何变故的端倪。不过,北京艺术品投资界人士对第一财经说,范增“失联”表明家族矛盾被置于台前,背后是“家里头两拨人内斗”。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范增家族成员之间出现矛盾,不足为怪。对此,外人不妨给当事人多留些空间,不宜介入。但是,范增在艺术圈享有较高知名度,属于公众人物。媒体和网友围观范增“失联”,无可厚非。
值得一提的是,诸多媒体在关注此事件时,发布的相关消息、评论对范增称谓多种多样,如:“书画大师”“书画大家”“著名书画家”“知名书画家”“著名画家”等。在普通人眼里,这些用语差别不大、无关紧要,但在从表达规范角度看,值得一辩。
不妨简单回顾范增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当代艺术界,范增是一位声名远扬的画家。他深谙传统绘画技法,人物画线条流畅、形神兼备,尤其是对古典人物的描绘,往往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历史韵味,具有独特艺术风格,作品被一些著名博物馆收藏,在艺术市场上有着极高价格。
上述对范增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理性,既突出其古典人物绘画特长,又指出其作品有较高市场接受度,还兼顾到被权威机构认可的事实。由此可见,范增的特长及主要成就在于绘画,其书法虽然自成一体、辨识度高,但与绘画艺术相比,有明显差距,这也是艺术界公认的事实。这种情况下,称范增为“书画大师”,明显夸大其词,不符合事实,难以服众。
此外,与齐白石、吴昌硕、徐悲鸿等现代著名画家艺术成就相比,范增逊色不少,这一点毋庸置疑。至于范增作品在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与他创作高产不无关系,更与其身处当代艺术品市场爆发期密不可分。问题是,书画市场经常被各种恶意炒作扭曲,艺术家市场价值不等于艺术成就,早已成社会共识,不能据此与“书画大师”画上等号。
因此,从媒介传播意义上说,考虑到传播信息客观性,围观范增“失联”,不管何种媒介,还是慎言范增是“书画大师”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