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扶苏”惊艳开学季,我们该如何定义一个好名字?
发布时间: 2025-09-04 来源: 红网 作者: 高晓虹

  又是一年开学季。每年小学新生名单上的名字总能引发一场无声的“文化观察”。据德州晚报等报道,8月31日,德州多所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报到,其中,天衢东路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名字惊艳众人:扶苏、知潼、邕熙、雨桐……这和大家记忆中扎堆的“子涵”“梓萱”形成鲜明对比。该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很多网友看完直呼“画风变了”,表示“‘子涵梓萱’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些名字又有文化又不撞款”“诗意又充满底蕴”。但也有一部分声音指出用字生僻复杂、第二三个字连起来缺少意涵等问题。这场取名字的“洗牌”,不是简单的审美轮回,也不是对传统文化机械的复刻。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潮涨潮落,折射出每一代人对“起个好名字”寄予的朴素期待。


  “起个好名字”,中国人向来重视这件事。先秦时期,“名”与“字”分设,“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孔子因出生时头顶凹陷而名“丘”;孟子名“轲”则是取“车轲”之意——这些名字看似随意,实则暗含着对个体特征的观察与期许。汉代以后,名字与儒家伦理深度融合,“忠”“孝”“仁”“义”成为高频字。人们所熟知的刘备字“玄德”、张飞字“翼德”,便是直接以德行命名,表现出家族对道德的重视和对后代的期许。


  唐宋以降,诗词歌赋成为名字的“灵感库”。苏轼之子苏迨、苏过的名字,便是分别取自《诗经》中的“迨其吉兮”和“过我故乡”。明清时期,五行学说盛行,朱元璋为朱家子孙定下“五行命名法”。因此,儿子名带“木”,孙子名带“火”,曾孙名带“土”,以五行相生调和命运,这是将对自然的敬畏融入名字的血脉。


  这份文化惯性延续至今,升华为一种自觉。当下,父母为孩子起名“扶苏”“邕熙”“知潼”,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主动“认领”。“扶苏”出自《诗经》,象征生机与德才兼备,“知潼”的“潼”字指潼关,取“山河壮丽”之境;而“邕熙”的“邕”字为“城郭和谐”,其“熙”字为“万物兴盛”。


  除了文化惯性带来的文化自觉,每代人的取名都与当代的社会心理同频共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国”“援朝”“红卫”扎堆出现。在一穷二白的年代里,个体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相连,人们用这些字眼传递对新中国的期待、致敬保家卫国的热血、表达对红色理想的信仰。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的物质丰裕,让个体意识逐渐觉醒。“伟”“强”“静”“丽”等单名盛行。“伟”“强”不再指向宏大叙事,而是对个体幸福的追求;“静”“丽”则折射出对安稳生活的向往。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极大丰富。伴随着港台流行文化和大众传媒的共振,人们取名自电视剧中温柔娴静的女主角、小说中诗意盎然的角色名,用“子涵”“梓萱”寄托美好寓意。而当“子涵”“泛滥”,人们开始转向传统文化寻找独特性,《诗经》《史记》中的名字被启用。


  取名的每一次“转向”,都是社会心理的潮起潮落,都是社会情绪的显影。从“贱名好养”到“跟风寻根”,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好名字”。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都会通过取名来表达不同的心愿和美好期待。它与集体情感共鸣,或寄托活下去的希望,或寄托圆满的期许,或寄托着文化自信的觉醒……此外,一个朗朗上口的好名字也可能帮助孩子在初次社交时得到一份善意。同时,于孩子个人而言,一个有意涵的名字,或许可以帮助孩子自我认同和性格塑造。


  不过,这次热闹背后,我们也需要清醒。重视一个好名字并不代表盲目“追名”。当下,一些父母花重金请“大师”测名,追求“五行平衡”“音形义俱佳”,甚至迷信“生肖宜用字”。这种名字崇拜看似是重视,实则是对文化的误读。若只追求“字形好看”而不知“扶苏”的历史背景,只迷信“五行补运”而不解“朱元璋五行命名法”的文化逻辑,名字便会沦为文化空壳。


  我们希望,几年后,那个叫“扶苏”的孩子,可以在课堂上为一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眼睛发亮;而另一个叫“邕熙”的孩子,也能在博物馆看到“邕”字青铜器时,联想到“天地和谐”的古典哲思。彼时,名字与文化的互文,方可以为传统文化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也为孩子的成长增添一份活力。


  一个好名字,未必“高端大气”,但一定“有根有魂”;未必“独一无二”,但一定“真诚动人”。当我们谈论“中国人为什么重视起个好名字”时,其实是在谈论:我们为何如此在意“如何定义自己”“如何与过去连接”“如何向未来传递爱”。一个好名字或许不能决定命运,但一定会成为人生路上一份温暖的注脚。因为,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份独属于你的祝愿和期许。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nograb/646943/95/15253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