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力跑的所有交接棒技术中,独钟爱“下压式”。此式接棒人手臂后伸,掌心向上,传棒人由上向下压入接棒人手中,似有承上启下之意,深得我心。
——题记我曾是她的体育老师,如今她成为另一群学生的体育老师。我和吴桂瑜老师在2018年到2025年之间,完成了一次漫长且温柔的接力。
这次接力启于2008年,我从老师手中接过一把钥匙——一把能够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当大门敞开,新奇之风迎面扑来,我怀揣一颗跃动而渴望探索的心,毅然踏上了体育教育这条路。一路上,所有的挫折都被我一一战胜;流过的血和汗水,都成了我前进的垫脚石;而那把别在腰间的钥匙,则始终是我孜孜不倦的动力。转瞬执教十三载,享受一路的风景,钥匙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而我与桂瑜的故事,始于2018年3月底。那天下午体育课刚结束,我正攥着毕业班的模拟考成绩单暗自思忖,抬头恰见她从面前走过。我叫住她,指着成绩单说:“桂瑜,想上重点高中,目前这成绩还有些差距……”她腼腆地回答:“老师,我会努力的。”我接着说:“要不考虑报体育?回去跟家人商量一下。”她惊得睁大了双眼,身旁的同学捂嘴偷笑。气氛瞬间被凝固,只听见风吹落叶,沙沙作响。她沉默良久,而后郑重地问:“老师,您觉得我真的可以吗?”我点点头,挪了挪身子,挥手扫去台阶上的灰尘,示意她坐下。当落日余晖洒在她身上时,我和她讲述完我从选择体育到成为教师的历程,分析了她报读体育的优势与未来的职业规划。她双手托腮,双眸明亮,那一刻,我在她眼中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懵懂、青涩,却热血涌动。
指引人生方向的光束不只照向我一人。我愿如小孔成像中的那一孔光,穿过自己,折射四方,照亮更多稚嫩的脸庞。
当目标确立,她的信念便开始蓬勃生长。日常训练,都让她筋疲力尽,她却从不抱怨。只有放松按压到酸痛的肌肉时,她才稍稍感知这条路的坎坷。我录分解动作视频给她,总能看见她眼中对掌握技能的渴求。那段特训时光虽短,却写满了艰辛与欢笑。她说:“痛并快乐着。”望着她稚嫩却坚毅的脸庞,我确信,她一定能行。
七月流萤,她如愿考入重点高中。一年后,她回校找我。那时我正带着学生在操场训练。她朝我微笑,我打趣道:“大师姐来看你们了。”话音未落,我余光扫到她脸上的疲倦与忧愁,不免心头一紧。我将她带至树底下,倾听她诉说这一年训练的艰苦。她说:“每天烈日下集训,高强度训练结束后整个人像被掏空;纠正错误动作,反复练习,累到连吃饭洗澡的力气都没有……我似乎像断了线的风筝失去攀高的勇气,像失了羽翼的飞鸟失去飞翔的动力。没人过问我的感受。压力如山,却不知如何释放。”我久久无言,尤其是她那一句“练体育真的需要天赋。我再努力、流再多汗,也赶不上有些人。那种无力感,是真的绝望。”——这些话缠绕我多年,直到她自己也成为教师,我才释怀。那日,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递向她手中的钥匙,仿佛有千斤之重。她又说起学习推铅球的挫折:“动作总是做不到位,成绩没有突破,只能无奈摇头。”我不慌不忙,将一颗5kg的铅球放在她手中,自己拿起另一颗,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一遍遍纠正她的动作,陪她反复练习。渐渐地,她托住的不仅是铅球的重量,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她嘴角扬起的微笑,如铅球划出的抛物线那么美。重获信心的她,雀跃在我身旁,如少年依旧。
作为引她走入这一行的老师,我庆幸始终能得到她的尊重与信任。她总在需要时寻找我帮助,寻求我的鼓励。高考后,她考上本科,与我讨论“定向与非定向教师”的选择。她最终坚定走向“非定向”,这份坚定,也支撑她在大学参加省健美操比赛中屡获佳绩。毕业后,她同时被多所学校录取,第一时间咨询我的意见。师生情谊维系离不开那一把“钥匙”。她感恩地说:“谢谢您为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可她或许不知,我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也是我的老师为我扣上的。
如今,她与我站在同一片操场,成为“同事”。我们在第一节课上一起为学生讲解“立正”的要义——如立正之姿,抬头挺胸,堂堂正正。口中的哨子随时响起,暂停、纠错、再继续。闲暇时,她也会向学生讲述钥匙的故事,讲述体育教育之门的开启,讲述我的老师传给我的接力棒,与我教给她的“下压式接棒”——承接的不仅是棒,更是使命与担当。
(作者系榕城区地都镇第五初级中学教师)